首页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举报
开通vip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2008年第 4期 (总第 129期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Q 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14, 2008 General No1129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刘 真 (西宁市文物管理所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 ]西宁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式。虎台遗址公园的建成 ,使青海省南凉文 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等。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2008年第 4期 (总第 129期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Q 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14, 2008 General No1129 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刘 真 (西宁市文物管理所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 ]西宁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式。虎台遗址公园的建成 ,使青海省南凉文 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等。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保护方面 ,存在着资金不足、保护力 度不够、自然环境原因等诸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本文提出了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继承发展 ,对濒危失传 的文化遗产采取相应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使保护 —利用 —保护 ,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西宁 ;文化遗产 ;保护 ;利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102 (2008) 04 - 0082 - 05   西宁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 ,地上地下的文化遗产、历 史文化遗址、墓葬相当丰富 ,包含着各时代的文化遗迹 , 据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统计 ,保存下来的遗迹达 829余 处 ,约占全省登记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其内容 ,从新石 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 (距今 5000年以上 )和青铜时代的 齐家文化 (距今 4000年前 )、卡约文化 (距今 3000年至 汉代 )到汉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遗迹比比皆 是。分布特点为 :古建筑基本集中在市区和县城 ,古遗 址、古墓葬一般在乡村 ,多为农耕地所覆盖。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西宁市 通过实际举措 ,落实得较好 ,受到群众好评 ,特别是文物 保护工作。比如花巨资保护青唐城部分城垣 ,并修建了 青唐小公园 ,与南门外体育馆相依托 ,成为西宁市人民群 众休闲、健身的场所。还有 ,虎台遗址公园的建成 ,使青 海省南凉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等等。 必须看到 ,西宁地区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急需保护的项目 应作出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 发展 ”的指导方针 ,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一、配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对沈那古羌人聚落遗 址进行全面发掘 ,势在必行 沈那古羌人聚落遗址 ,位于湟水河及其支流北川河 交汇处的二阶台地上 ,北起阴坡 ,南至坟墓沟 ,西临乱沟 , 东部台下即为西宁通张掖的宁张路 ,总面积约 8万平方 米。遗址文化内涵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址为主 ,伴有少量 的马家窑文化遗存 ,是马家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齐家 文化的居民是古代羌人 ,当时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并兼 营畜牧业和狩猎生产活动 ,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据说“沈那 ”二字 ,来源于羌 ,说明当时的人们生活 在依山面水、黑刺林木茂盛的地方。在 1991年对沈那羌 人聚落遗址的试掘中 ,出土了齐家文化房址、墓葬和灰 坑、石骨、陶器、玉刀等遗物 ,其中以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屋 最为突出 ,这是早期先民在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同时也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伴随着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周围 , 出土了墓葬及其陪葬坑 ,墓葬中有较多的成年男女合葬 墓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一夫一妻的家庭已不再是个别现象 ,父亲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权力进一步提高 ,父权制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时在墓葬中出现殉人和猪、狗、羊陪葬现象 ,表明家内 奴隶已出现 ,阶级萌芽开始。在试掘中出土了齐家文化 圆銎铜大矛 ,该矛刃阔叶状、叶尖浑圆、叶中部两面有高 115厘米的脊梁 ,是齐家文化青铜制作珍品 ,也是迄今已 知齐家文化及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富 有神秘色彩 ,它不是普通的兵器 ,是仪祀之物 ,是氏族酋 长的权杖或有地位的巫师所用的“法器 ”(现收藏在青海 省博物馆 ) ,体现着齐家文化的内涵。 2004年 3月 ,在 1991年试掘的基础上 ,对沈那古羌 人聚落遗址作揭露和保护性发掘 ,开挖了 4座墓葬、5个 房址和 17个灰坑 , 从中发现有数量可观的石器、骨器和 [收稿日期 ]2008 - 06 - 10 [作者简介 ]刘  真 (1971 - ) ,女 ,藏族 ,青海西宁人 ,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 —28— 大量陶器碎片。沈那古羌人聚落遗址遗存丰富、类型众 多、历史信息量大、是西宁市区内史前文化遗址中罕见的 多种文化并存的文物点。 截止目前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遗址保护事项尚未 很好解决 )沈那遗址的全貌还未发掘完毕 ,但是当地文 物行政部门对遗址实施了有效的整体保护 : (1)文物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 》和保护单位工 作规范的要求 ,制作文物档案、落实了“四有工作 ”,制作 保护标志牌、说明牌、水泥界碑。 (2)近年聘请专职保护员 ,每天守护者遗址 ,使遗址 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基本保留着原有风貌。 保护是为了利用 ,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才能促进有效 保护 ,因此 ,合理利用沈那遗址应成为当务之急 ,考虑到 沈那遗址交通便利 ,开放利用有利条件诸多。笔者建议 : (1)由政府牵头成立沈那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领导小 组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 方针 ,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 ,编制翔实有效的遗 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 (2)坚持文物的固有属性、尊重 历史、慎重复原、营造几千年原有的文化氛围 ; ( 3)沈那 遗址应以遗址为基础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环境和条件 ,精 心设计和开发具有遗址和生态环境特色的景观 ,开展有 关参与和实践活动 ,如考古发掘项目可做局部解剖 ,留给 爱好考古的志愿者在专业人员带领和指导下 ,参与发掘 , 将观赏与实践结合起来 ,增添游人的兴趣。并对周围环 境进行绿化。 (4)努力争取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及地方政 府的支持、广泛吸收民间资金 ,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保护利用遗址资源的格局。 (5)争取在西宁市内召开一 次沈那遗址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会 ,进一步提高沈那遗 址的地位 ,让西宁地区的沈那遗址 ,作为人文景观成为青 藏高原一处闪亮的文物旅游景点 ,使保护 ———利用 ——— 保护 ,形成良性循环。 二、土楼山土楼神祠以及悬空石窟有待保护与开发 西宁城北五公里处有一奇特的山峰 ,该山是祁连山 脉支脉向南延伸而成 ,由于它形若浮屠、状似土楼 ,所以 称之为土楼山 ,因在西宁城北面又称为北山。土楼山为 要冲之地 ,北靠群山、突兀高耸 ,南有西宁郡城 ,尽在眼 底 ;与西宁南山遥相对峙 ,东望有雄关 ,古称之为隍峡 ,今 称之为小峡 ,它是由南北两山相合而成 ,双蜂紧扣 ,是西 宁地区的天然屏障 ;西见有湟水 ,滔滔而来 ,绕山东去。 加之土楼山形状奇异、通体犹如凤翼 ,显得灵秀 ,自然就 成了神仙入住的地方 ,于是就有了土楼山寺 ,又因其倚靠 于西宁北山 ,又称北山寺 ,曾名永兴寺。 北山寺和土楼山在北魏时期就扬名于世了 ,北魏时 期郦道元著《水经注 》中有记载 :“上有土楼寺、北依山 原、峰高三百尺、楼下有神祠、彤墙故壁存鄢 ”[ 1 ]。距今 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了。 北山寺是依靠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 ,建于山 腰古洞中 ,古洞形状各异 ,殿中有洞 ,洞中套洞 ,洞与洞之 间由栈道回廊相连 ,上载崖岩、下临深渊 ,甚至悬空架设 , 可称得上一座名副其实的悬空寺 ,蔚为奇观。洞中藏佛 , 俗称“九窟十八洞 ”,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 关云长等神佛像。据专家考证 ,其中有一部分为北魏以 前的佛教壁画。北山寺洞内的壁画基本属于水粉画 ,由 于风化、风蚀、雨蚀、地震、岩体坍塌和长期人为破坏 (如 参观的游人攀登拍照和游览 ) ,这种人为对壁画破坏甚 至会超过自然的破坏 ,大部分壁画已是斑驳不堪了 ,需要 保护、加固 ,对洞窟群极待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 北山寺东侧有一座高达数十米 ,名叫“露天金刚 ”的 巨大佛像 ,当地群众叫“闪佛 ”,远看它的头、身躯、下肢 和五官 ,显得雄浑粗旷 ,具唐代艺术风格 ,这是广大信徒 在原造型地貌基础上雕琢而成 ,东汉土楼神祠是护羌校 尉邓训的纪念堂 ,为羌人所建 ,距今已有 1894年的历史 了。土楼山在清乾隆年间林木葱茏 ,景色宜人 ,被杨应琚 定为“西宁八景 ”之一 ,名曰 :“北山烟雨 ”,常常以其山光 树影古塔殿宇入诗入画 ,为游人称道。至解放时土楼山 就已成为光山秃岭 , 1985年以来西宁市人民政府一面修 复土楼神祠 ,一面绿化山坡、植树造林、引水灌溉 ,给土楼 山戴上了绿色的王冠 ,鲜花丛生 ,水绕树挺 ,成为奇景叠 翠的林园 ,被称为“河湟胜景 ,高原明珠 ,具有大西北自 然美的丽质 ”,是西宁湟水北岸的一大人文景观。 三、湟源打造石刻文化走廊 ,丹噶尔老街正在修复 , 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强化 湟源县以西日月山为界 ,是青海农牧业区的分界线 , 又是青藏公路、铁路的必经之地 ,近年来湟源县在积极采 取措施保护城隍庙、文庙等古建筑的同时 ,对西石峡的石 刻加以恢复 ,并扩大规模 ,真正做到了对文化遗产的“保 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该县还通过 招商引资、修建了一座“赞普林卡 ”,内供吐蕃时期松赞 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这又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处文化景 点。 由于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 ,湟源地区有大量的 古文化遗存。其中出土文物有“大戏牛鸠首权杖 ”,卡约 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各类生活用具陶器、石制的刀、斧、镞、 臼、杵、锤等 ,骨制的镞、铲、锥等 ,铜制的刀、斧、凿、镰、镞 等。截止目前 ,湟源县已发现卡约文化遗址 40余处 ,其 中发掘出土的大华中庄遗址 ,因墓地随葬的器物有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墓葬有较大的差异 ,并 发现了新的内容 ,故被命名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 型 ”。从中庄 118座墓葬和两处祭祀坑中清理发掘出的 1000余件文物 ,其中就有“大戏牛鸠首权杖 ”和“四面铜 人像 ”两件绝无仅有的国家级文物。 湟源境内有 20多座古城遗址。如西汉的临羌城、护 羌城 ;唐代的石堡城、定戎城、绥戎城 ;清代的丹噶尔城、 哈拉库图城等 ,在青海历史上都曾发生过一些军事方面 —38— 的事件 ,显示了湟源峡谷地带的军事战略地位。这些古 城遗址 ,极需要加以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 ,适当的开发 利用。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对清代的两座古城遗址进行 了修葺 ,原城墙保留原貌 ,开辟成影视城。做到在保护中 开发利用 ,在开发利用中进一步保护。笔者认为 ,湟源的 古城遗址也可以参照这类做法。 湟源境内有扎藏寺、东科寺等藏传佛教寺院。 扎藏寺位于湟源县西三十里巴燕峡 ,在湟水与莫尔 吉河的怀抱中 ,历史悠久。扎藏寺附近 ,唐属阿夏部落 (即吐谷浑 )首领管辖 ,宋时此地属西夏 ,在扎藏寺西南 莫尔吉河的哈毛尔达哇山上 ,有一处静房 ,称塔雁静房 , 当时属萨迦派 ,这是扎藏寺的前身所在地。明万历五年 (1577年 )三世达赖喇嘛来青海后今海晏县群科一带的 萨迦派改为格鲁派 ,明末 ,新疆顾始汗蒙古部来据青海 , 1637年 (崇祯十年 )资助湟源人嘉木样嘉措修建了扎藏 寺。清雍正三年 (1725年 )西宁办事大臣建立祭海会盟 制 ,规定每年七月二十五日 ,例派钦差大臣来扎藏寺和青 海蒙古王公等“祭海 ”、“会盟 ”,处理蒙藏事宜。乾隆八 年 (1743年 )赐“佛光普照 ”匾额一方。同治年间 ,扎藏 寺在马文义回民反清浪潮中被焚毁 ,寺内保存的珍贵文 物及历史书籍也化为灰烬。清光绪六年 ,由却藏呼图克 图负责重建 ,但规模不比从前那么大 ,只在大庙院内修了 三间小经堂来代替 ,该寺为青海蒙古族格鲁派主寺。顺 治至光绪年间 ,五世、十三世达赖、四世班禅均到过扎藏 寺 ,祈祷国寿民安。民国以来 ,扎藏寺有喇嘛七、八十人 , 仍属今互助县却藏寺管辖。文革中 ,主要经堂部分被拆 除 ,佛像经典文物等荡然无存。1978年后 ,宗教信仰政 策得到落实、寺院开放 ,旋修成三世佛殿 , 1993年由台湾 友人捐助 ,由曹吉喇嘛罗桑嘉措等新修大经堂 (上下两 层、八十四间 ) ,还恢复了拉让和其他附属建筑 ,千年古 刹得以重现昔日光彩。 东科寺 ,旧称洞阔尔寺。位于湟源县日月乡 ,约距县 城西南五十华里 ,当赴日月山中途。初建于清顺治五年 至八年 (1648 - 1651年 ) ,由东科尔呼图克图四世多吉嘉 措奉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指示 ,从西藏来青海丹噶 尔 (今湟源城 )修建东科寺 ,名为东科尔甘丹却科林 (善 具法轮洲 )。四世东科尔活佛多吉嘉措初建东科寺时 , 顾始汗将湟源县一带的大片土地献给多吉嘉措成为东科 尔的属地 ,为与康区东科尔寺相区别 ,称丹噶尔的东科寺 为“西宁东科寺 ”。东科尔是康区的地名 ,第一世东科尔 达瓦嘉措 ,生于东科尔地方 ,故名。东科尔寺依山而建、 梵宇重叠、构造庄严、流水潺潺、远山连绵、耸屹西北。该 寺注重密宗修持 ,以供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大本尊的彩 粉坛场最为出名。寺内有五世、七世东科尔活佛的银制 灵塔等 ,佛像罗列 ,有显宗、时轮两学院 ,僧侣 200余人、 有活佛十余位。该寺地处进藏要冲 ,是内蒙古进藏途中 熬茶朝圣必经之地 ,也是和牧区贸易的集散地。 康熙四年 (1665年 )东科尔活佛被封为“禅师曼室 利 ”称号 ,赐金印。乾隆皇帝特赐东科尔寺金匾“特普天 邪丹节林 ”又赐名“嘉善寺。”此后 ,清廷特定东科尔寺为 钦差大臣每年 7月 15日祭海会盟之所。 东科尔寺前的八座宝塔 ,气势雄伟 ,不逊于塔尔寺的 八宝如意塔。1958年在宗教改革中 ,大部分殿堂拆毁 , 佛像文物流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 实 , 1985年 4月寺院重新开放。 湟源地区又是南丝绸之路、茶马互市的交通要道 ,多 民族文化交流很频繁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值得珍惜。湟 源的排灯成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办 省内外展出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大通老爷山花儿会、朝山会已成为民间传统节庆 活动 ,节庆期间的文化娱乐是群众性的口头文化传承 ,均 在保护之列 自古以来 ,大通地区多民族和睦相处 ,文化交流十分 频繁。老爷山花儿会有大通及其周边地区的汉、藏、蒙 古、土、回等民族参加 ,各民族人民群众于每年农历六月 六日自发地到老爷山唱“花儿 ”。青海省被公布为第一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会的有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 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等四处。 大通老爷山花儿会和朝山会都是群众性的节庆活动 ,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应当加以保护。 另外 ,大通还有明边墙。明代中期 ,从明正德开始 , 大批东蒙古人 (鞑靼部落 )纷纷来到青海湖为中心的青 海东部游牧 ,给当时西宁卫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带来了 威胁和不安 ,而明朝边将无力防御 ,为抵御蒙古人入侵 , 明嘉靖二十五年 ,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主持 , 在西宁卫周边地修筑长城 ,明隆庆年间基本完成 ,当地人 称古边墙。 明边墙从甘肃永登伸入青海境内 ,在青海境内东北 起于互助柏木峡 ,经南门峡、大通元朔山、娘娘山、西南经 湟中李家山、拦隆口、湟源峡、上新庄、拉脊山口 ,一直延 伸到贵德、尖扎、同仁等地境内。边墙为就地取材 ,部分 地段石块垒砌 ,大部分为夯土筑成 ,厚度和高度各地不 一。 大通县明边墙属北线一带 ,自娘娘山沙尔岭起 ,札板 山下止 ,边墙水关 ,山崖共 4433丈 ,斩山崖高 2丈 ,随强 墩 5座 ,随墙壕一道口阔 1丈、底阔 7尺、深 118丈。关 隘有东暗门、西暗门 ,百余米边墙之间有烽火台矗立其 间。清乾隆十年时 ,西宁府按察使杨应琚率同知县张渡 对这段边墙的残缺处进行了修葺 ,保持了明代边墙的规 模和气势。 古边墙在经过几百年的血与火的洗礼和风雨的冲 蚀 ,依然巍峨屹立在高山之上。当你站在大通县老爷山 火烧台 ,面对娘娘山举目远眺 ,大通明边墙自娘娘山南麓 向西南逦迤而东 ,蜿蜒起伏 ,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梁 , —48— 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 ,烽燧边墙更加雄伟壮观。成为娘 娘山独具特色的一道景观。 藏传佛教寺院广慧寺 ,历史上与塔尔寺、佑宁寺、夏 琼寺、隆务寺并称为青海五大格鲁派寺院。藏名为“赞 布具善身圣教洲 ”(俗称郭莽寺 )位于离大通县城 20公 里东峡衙门庄 ,距西宁约 60公里。它是青海省著名藏传 佛教名刹 ,是敏珠尔呼图克图的驻寺 ,在甘肃、内蒙等地 名望很高 ,或称为赛什柯寺。 广惠寺创建者赞布顿珠嘉措 ,系西藏噶哇栋人 ,早年 学经于哲蚌寺郭莽扎仓 ,清初来青海 ,曾任塔尔寺、佑宁 寺、仙米寺法台 ,主持修建了门源的朱固寺 ,是青海佛教 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顿珠嘉措译为法海 [ 2 ] ,故乾 隆皇帝敕赐匾额为“法海寺 ”一方。该寺原有建筑规模 宏大、华丽 ,可与塔尔寺媲美 ,但是在“文革 ”期间不幸被 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 ,重修二层楼式经堂一座 , 1984 年修小经堂及左右二座佛殿等 ,僧舍 34间 ,有寺僧 27 人。1998年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和落实民族宗教政策 , 2000年 7月决定扩建广惠寺 ,在原寺院路口修建了两座 宝塔 ,一座为四方型塔 ,为“菩提塔 ”,一座为圆形塔为 “殊胜塔 ”。并在寺内重新建立了清雍正敕赐《广惠寺 碑 》和《重建广惠寺碑 》记 (前后两面 ) ,寺内现藏有明永 乐八年二月初一大明皇帝所赐“灌顶圆净慧大圆师寺隆 逋瓦桑儿加领具 ⋯⋯”圣旨一轴和清乾隆年钦赐“法海 寺 ”匾额一方 ;九世班禅来广惠寺时写给该寺的藏文挂 轴 3幅 ,敏珠尔活佛的“净明禅师之印 ”一方 ,以及广惠 寺原有建筑的全景照片、僧舍、经堂的照片等文物珍品。 并在寺左侧总投资 600万元 ,修建大经堂和敏珠活佛拉 让居所 ,广惠寺的恢复重建 ,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义。 五、湟中县塔尔寺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也应 引起重视 塔尔寺 ,世称“第二蓝毗尼园 ”,藏语称贡本贤巴林 ,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 ,距西宁市 25公里。为格鲁 派始祖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圣地 ,格鲁派的发祥地 ,是我国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著名寺院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首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国内外佛教界和旅游事业中有 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明洪武十二年 ( 1379年 )以菩提树为胎藏建成一座 聚莲宝塔 ,后几经改建 ,又称为宗喀巴纪念塔和菩提大银 塔 ,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 ,明嘉靖三十九年 ( 1560 年 ) ,建成禅堂和僧舍 ,明万历五年 (1577年 )建成三宝俱 全的弥勒佛殿。迄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不断 增建、重建、扩建、维修 ,形成一座占地 40万平方米 ,建筑 面积 10万平方米 ,以藏式建筑为主 ,藏汉建筑艺术风格 相融合 ,依山就势 ,自由布局 ,错落有致 ,恢弘壮丽的古刹 建筑群。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 ,它不仅以瑰丽壮 观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而且是藏族文化艺术荟萃的宝 库。历史上曾经是甘、青、川、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 一个中心 ,名闻中外 ,在藏族历史里 ,被称为“世界一庄 严 ”。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 ,是心驰神往的“光明圣 地 ”[ 4 ]。 由于塔尔寺寺址地处高原 ,地形条件复杂 ,周围植被 破坏严重 ,地表水长期浸蚀古建筑群 ,加之人为影响和近 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致使殿堂不同程度出现地 基下沉、墙体裂缝、木构件榫顶卯落、梁枋变形、彩绘脱 落、壁画黯然、木构件严重腐朽虫蛀 ,险情四伏 ,时有坍塌 之虞。1992年 - 1996年在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 ,给塔尔 寺拨付 3600万元维修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费 ,进行了抢修加固。在整个 维修过程中始终遵循和坚持如下重要原则 : 一是坚持文物保护修缮的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 ,本着 “不改变文物原状 ,修旧如旧 ”的原则 ,落实到工程实施 中 ,更换了小金瓦殿正殿、弥勒佛殿、大经堂、拉让吉祥新 宫嘎玉玛、五华门等严重糟朽的大木构件和部分穿椽子 ; 在屋顶和墙体的作法上实行了恢复传统的风格 ,屋顶全 部换为碧琉璃瓦 ,黄色和绿色砖制兽头 ;将吉祥新宫外墙 改建成传统墙体 ;对五华门的壁画采用分块揭取 ,整体复 原的方法加以保护原貌。 二是贯彻民族宗教政策 ,尊重宗教需要的原则。在 工程施工过程中 ,充分发挥寺院僧人的作用 ,凡有重大事 项的讨论研究和决定 ,都有寺管会主要负责人和德高望 重的僧人参加 ,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派有经验 的僧人参加施工、监工 ,随时监督、检查工程质量。 三是坚持尊重传统、尊重科学的原则。维修工程中 , 特别是在重点殿堂的维修、镏金、彩绘等方面十分注意尊 重传统的问题 ,保持了其传统工艺、风格和特点 ,保持了 文物原貌 ,同时 ,为使古建筑延年长寿 ,长久永存 ,对木构 件的防腐、防蛀处理。明代壁画的揭取、在小金瓦殿和吉 祥新宫的基础过程中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材料 ,解 决了地基不均匀、下沉的问题。为防止珍贵文物失盗、火 灾等主要殿堂安装了消防管道、消防设备、电话、监控和 报警等现代科技设备 ,从而保证了古建筑的长期安全。 另外还培训了青年僧人技术操作人员。 四是保重点、保质量和保安全的原则。一是保重点 殿堂的维修 ;二是保环境治理。在具体的工程中 ,则把质 量放在第一位。为使寺区整体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改 善 ,消除隐患 ,确保古建筑安全。在塔尔寺环境治理的项 目中 ,对寺区的电源、排水沟、道路、护坡挡土墙、山门、围 墙等进行综合治理改造。道路、挡土墙和栏杆等多使用 古色古香的料石和片石等 ,少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则以 虎皮缝作假处理 ,挡土墙上适当采取一些仿古作法 ,将原 泥泞不堪的红土路改建成石板石路面 ,沟溪沿地装上青 石栏杆 ,种上花草树木 ,使寺区环境干净、舒适、幽雅、美 观。其目的在于保证各项工程在材料和形制上与塔尔寺 古代建筑群相协调。 —58— 五是在抢修加固工程中 ,对维修殿堂的佛像、法器等 文物 ,采取照相、逐件登记造册、录像 ,然后异地封存。修 复后 ,依册复原、归安等方法 ,如对大型的药泥塑像采用 就地封存 ,严加管理的办法 ,维修始终 ,从未丢失、被盗和 损坏任何一件文物 ,切实做到了万无一失。 塔尔寺旅游已成为青海省 4A级景区 ,游人络绎不 绝。这座古代名刹有风格独特的绘画唐卡、闻名中外的 酥油花和奇妙精细的堆绣 ,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 它是蒙、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我国文化艺术史册上占有 重要的一页 ,塔尔寺作为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 ,也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有效的 保护。 塔尔寺周边地区还有许多文化遗产。距塔尔寺只有 几公里的湟中徐家寨 ,曾出土 100多块汉画像砖 ,时代为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 ,由八种图案分五层砌嵌墓室四壁 ,从 上至下 ,第一层 :戴宝冠立像 ,身穿斜衽长袍 ,肩披缭绕飘 带 ,右手持长颈瓶 ,左手托举弯月 ,右上方有金鸟圆日 ;第 二层 :莲花、对凤两图案相肩并邻 ;第三层 :对座人像 ,马、 胡人牵驼三图案有序排列 ;第四层 :獠牙兽面像 ;第五层 : 托梁力士。八种图案的组合 ,寓意天、地、人间。现在由 湟中县博物馆收藏 ,文物价值极高 ,今后加强对汉画像砖 的研究和推介十分重要。 塔尔寺西南方向有道教活动的南朔山 (西元山 ) ,位 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 20公里的经纳峡内 ,山险奇秀 ,险 峰秀岩 ,距西宁市 35公里 ,为青海名山胜地之一。始建 于明万历十七年 (1620年 ) ,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在青海 道教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还如湟中农民画受到读者的 青睐 ,民间工艺美术师通过绘画创作 ,反映了别具风格的 农家生活 ,内容比较丰富 ,正在成为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 业。 以上是西宁市四区三县所涉及的比较重要的一些文 化遗产概括。现在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是前提 ,也是关键。对文化 遗产进行详细的普查 ,对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流传状况 以及濒危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登记、建档 ,做到心中有 数。这种工作的工作量大 ,而且需要一大批经费支撑 ,还 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普查队伍。过去一些文化工作者做过 这方面的工作 ,西宁市文联也陆续出了些资料性成果。 但过去受到条件限制 ,许多文化遗产未能进行录象、录音 保存。文物普查工作也开展过一些 ,但还不够全面。所 以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 ,开展西宁文化遗产的 全面普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对濒危失传的文化遗产 ,要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如西宁贤孝音乐、皮影戏音乐 ,现在会演唱的民间艺人越 来越少 ,特别是著名的民间艺人已寥寥无几 ,对这样的文 化遗产要抢救。西宁地区的传统民间手工工艺技能 ,许 多已濒临失传 ,如金银首饰工匠技艺、木工雕花技艺以及 擀毡制褐技艺等。 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外 ,更重要 的要引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人人维护文化遗产 ,形成一 种社会风尚 ,至关重要。。 对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前提下 ,实施 “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这方面的工作应当立足西宁 , 放眼全省。 [参考文献 ] [ 1 ] [ 2 ] [ 3 ]西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西宁文史资料选辑 [ Z]. 2004.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 l Her itage in X in ing Reg ion L IU Zhen ( Heritage M anagem ent D epartm ent in X in ing, X ining 81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rich in Xining region including material and non - material cultural herit2 age .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tai ruined park , the Nanliang cultural heritage of Q inghai Province has been effectively p rotected. Currently ,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 there are still many p roblem s such as the lack of funds , insufficient p rotection and natural causes etc. This paper p resents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dangered cultural her2 itage and should take p rotective measures to rescue the cultural heritage , which will form p rotect - use - p rotect , the good circle . Key words: Xining; cultural heritage ; p rotect; use; development —68—
本文档为【西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刍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601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1-24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