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渠道防渗工程的技术标准,提高设计、施工、测验和管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农田灌溉、发电引水、供水和排污等渠道防渗工程。第1.0.3条本规范包括土料、水泥土、砌石、膜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六种材料渠道防渗工程的设计、施工、测验和管理等有关技术规定,各种材料的技术要求详见附录一。其中灰土、三合土、四合土、水泥土宜用于温和地区的渠道防渗工程。第1.0.4条渠道防渗工程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并满足如下技术要求:一、渠道防渗工...

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渠道防渗工程的技术标准,提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施工、测验和管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农田灌溉、发电引水、供水和排污等渠道防渗工程。第1.0.3条本规范包括土料、水泥土、砌石、膜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六种材料渠道防渗工程的设计、施工、测验和管理等有关技术规定,各种材料的技术要求详见附录一。其中灰土、三合土、四合土、水泥土宜用于温和地区的渠道防渗工程。第1.0.4条渠道防渗工程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并满足如下技术要求:一、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应掌握渠道的基本情况、收集有关文件资料,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经久耐用、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建设管理程序,宜与渠道其他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和施工。三、渠道防渗工程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满足防渗设计要求。四、渠道防渗工程应加强管理,保证设计使用年限,提高效益。第1.0.5条渠道防渗工程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农田水利、发电引水、供水和排污等渠道工程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第二章基本规定第一节设计第2.1.1条渠道防渗工程的规划设计,应满足灌区总体布置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土壤、气温、地下水位等自然条件;渠道的大小、耐久性、防渗性等工程要求;水资源供需、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运用的情况;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是否需要防渗,以及防渗工程的规模与范围。各种防渗材料可参照附录二选用。第2.1.2条确定渠道防渗工程方案时,可参照附录二要求的防渗效果标准,并以此评价施工质量。第2.1.3条防渗渠道的地基应稳定。新建渠道选线时,应尽量避开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地基,以及有可溶盐类、裂隙、溶洞、滑坡体和地下水位高的不良地段。第2.1.4条防渗渠道断面形式有矩形、梯形(包括弧形底梯形、弧形坡脚梯形)、U形和复合形;无压暗渠可选用城门洞形、箱形、正反拱形和圆形。详见附录三。第2.1.5条防渗渠道的断面尺寸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梯形、矩形断面渠道宜选择实用经济断面。地下水位较高或有防冻要求时,可采用宽浅式断面。一般混凝土等刚性材料防渗渠道的宽深比为1~2;素土夯实防渗渠道和素土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的宽深比为1~4。U形、弧形底梯形和暗渠的断面尺寸,可按附录三计算选定。第2.1.6条防渗材料的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确定。素土试验可按《土工试验规程》SD128-84进行;灰土及水泥土试验可按水泥土材料试验方法进行;砂砾、石料、砂浆、混凝土、三合土可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进行;沥青砂浆、沥青王马王帝脂、沥青混凝土可按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方法和沥青材料及沥青乳液试验方法进行。第2.1.7条梯形和复合形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宜按下列要求计算或选定:一、堤高超过3m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填方渠道;堤岸为高边坡的深挖方渠道;和大型的素土、粘砂混合土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应通过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确定。二、大、中型渠道土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宜按附录五通过分析计算确定,或按表2.1.7-2选用。三、水泥土、砌石、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刚性材料防渗渠道,以及用这些材料作保护层的膜料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可按表2.1.7-1选用。第2.1.9条除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可不设防渗层超高外,其它材料的防渗层超高和渠堤超高应符合《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的规定。第2.1.10条防渗渠道的允许不冲流速,可按表2.1.10选用。第2.1.11条防渗渠道的不淤流速可根据经验公式计算。黄土地区渠道的不淤流速可按《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附录十一挟沙能力的公式计算选用。第2.1.12条刚性材料渠道防渗层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2.1.12选用;伸缩缝形式参见图2.1.12。伸缩缝宜用粘结力强、变形性能大、耐老化的材料,如焦油塑料胶泥填筑,或缝下部填焦油塑料胶泥,上部用沥青砂浆或水泥砂浆填筑;有特殊要求的伸缩缝,宜采用塑料止水带等材料处理。其中三合土、四合土和水泥土伸缩缝填料的技术要求可适当降低。刚性材料渠道防渗层伸缩缝填料的配合比见附录六。表2.1.8不同材料防渗渠道的糙率浆勾缝;沥青混凝土预制板宜采用沥青砂浆或沥青玛王帝脂砌筑。砌缝宜用梯形或矩形缝,缝宽1.5~2.5cm。第2.1.14条防渗渠道在边坡防渗层顶部应设置水平封顶板,其宽度为15~30cm。当防渗层下有砂砾石换填层时,封顶板宽度应大于二者之和的10cm;当防渗层高度小于渠深时,应将封顶板嵌入渠堤。第2.1.15条对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刚性材料的渠道防渗工程和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为消释地下水对防渗层的顶托,和削弱其引起的冻胀破坏,应按附录七在渠基设置排水设施。第二节施工第2.2.1条渠道防渗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作好如下准备工作:一、应根据设计选好防渗材料和施工方法;作好堆料场、拌和场和预制场等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风、水、电、道路和机具设备的准备工作。二、应对试验和施工的设备进行检测与试运转。如不符合要求,应予更换或调整。三、应先作好永久性排水设施和必要的临时性排洪、排水设施,防止洪水等流入基槽。第2.2.2条应根据设计测量放线,进行渠道基槽的挖、填和修整,清除防渗工程范围内的树根、淤泥、腐殖土和污物;严格控制渠道基槽断面的高程、尺寸和平整度,其偏差值应满足表2.2.2的要求。一、弱湿陷性地基和新建过沟填方渠道,可采用浸水预沉法处理。沉陷稳定的标准为连续5日内的日平均下沉量小于1.0~2.0mm。二、强湿陷性地基,可采用深翻回填渠基、设置灰土夯实层、打孔浸水重锤夯压或强力夯实等方法处理。三、傍山、黄土塬边渠道,可采用灌浆法填堵裂缝、孔隙和小洞穴。灌浆材料可选用粘土浆或水泥粘土浆。灌浆的各项技术参数宜经过试验确定。对浅层窑洞、墓穴和大孔洞,可采用开挖回填法处理。四、对软弱土、膨胀土和冻胀量大的地基,可采用换填法处理。换填砂砾石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3;换填土料时,大、中型渠道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小型渠道不应小于0.93。五、膜料、沥青混凝土防渗渠道,必要时,应在渠基土中加入灭草剂进行灭草处理,并回填、夯实、修整成型后,方可铺砌。六、改建防渗渠道的地基,应特别注意渠坡新、老土的结合。填筑时,应将老渠坡挖成台阶状,再在上面夯填新土,整修成设计要求的渠道断面。第2.2.4条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要分期分批取样检验。使用材料的配合比,应随时抽检复查。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应严格检查验收,前一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一工序。施工中各种材料的称量偏差值,应满足表2.2.4的要求。第2.2.5条大、中型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前,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试验性施工:一、按设计配合比称料拌和,检验配合比是否合理实用。二、进行铺筑试验,确定铺筑厚度和机具振压的有关参数。第2.2.6条对灰土、三合土、水泥土、浆砌石、砂浆、混凝土等材料防渗工程,应分别采用洒水、盖湿草帘或喷涂塑料养护剂等方法进行养护。养护期以14~28天为宜。第2.2.7条渠道防渗工程宜在温暖季节施工。寒冷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下或最低气温稳定在-3℃以下;温和地区日平均气温低于-3℃时,混凝土施工应按《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低温季节施工的要求进行。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应停止施工。第2.2.8条渠道防渗工程竣工后,应按有关工程验收的规范和规程进行竣工验收。施工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渠道平整度和尺寸的允许偏差值见表2.2.8。防渗效果应满足附录二的要求。第三章土料防渗第一节设计第3.1.1条素土的选用和粘砂混合土、灰土、三合土、四合土等混合土料的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和要求确定:一、通过试验确定素土、不同配比混合土料的夯实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率。二、按不同素土料和不同配合比混合土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容重制备试件,进行强度和渗透试验。根据最大强度、最小渗透系数选用素土和确定混合土料的最优配合比。三、素土和粘砂混合土还应进行泡水试验。若试验发现试体崩解,或呈浑浊液时,应改换素土和调整粘砂混合土的配合比。第3.1.2条无条件进行试验时,混合土料的配合比,可按以下要求选定:一、灰土的配合比应根据石灰的质量、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选定。一般可采用石灰∶土=1∶3~1∶9。使用时,石灰用量还应根据石灰储放期的长短适量增减,其变动范围宜控制在±10%以内。二、三合土的配合比一般采用石灰∶土砂总重=1∶4~1∶9。其中,土重宜为土砂总重的30%~60%;高液限粘质土,土重不宜超过土砂总重的50%。三、采用四合土时,可在三合土配合比的基础上加入25%~35%的卵石或碎石。四、粘砂混合土中,高液限粘质土与砂石合重之比宜为1∶1。第3.1.3条无条件进行试验时,灰土、三合土等土料的最佳含水率,可按以下要求选定:一、灰土可采用20%~30%。二、三合土、四合土可采用15%~20%。三、素土、粘砂混合土宜控制在塑限±4%范围内,并可参照表3.1.3选用。第3.1.4条土料防渗层的厚度应根据防渗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中、小型渠道可参照表3.1.4选用。第二节施工第3.2.1条土料的原材料应进行粉碎加工。加工后的粒径,素土不应大于2.0cm,石灰不应大于0.5cm。第3.2.2条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配合比。同时测定土料含水率与填筑干容重,其称量允许偏差值应符合第二章表2.2.4的要求;拌合后,含水率与最佳含水率的偏差值不应大于±1%;夯实后,干容重不应小于设计干容重,其离差系数应小于0.15。第3.2.3条混合土料的拌和宜按以下要求进行:一、粘砂混合土宜将砂石洒水润湿后,与粉碎过筛的土拌和,再加水拌和均匀。二、灰土应先将石灰消解过筛,加水稀释成石灰浆,洒在粉碎过筛的土上,拌和至色泽均匀,并闷料1~3天。如其中有见水崩解的土料,可先将土在水中崩解,然后加入消解的石灰拌和均匀。三、三合土、四合土宜先拌石灰和土,然后加入砂石干拌,最后洒水拌和均匀,并闷料1~3天。四、贝灰混合土宜干拌后过孔径为10~12mm的筛,然后洒水拌和均匀,闷料24h。第3.2.4条土料防渗层应按以下要求铺筑:一、灰土、三合土、四合土宜按先渠坡后渠底的顺序施工;素土、粘砂混合土宜按先渠底后渠坡的顺序施工。各种土料防渗层都应从上游向下游铺筑。二、防渗层厚度大于15cm时,应分层铺筑。压实时,虚土每层铺料厚度,人工夯压时,不宜大于20cm;机械夯压时,不宜大于30cm。层面间应刨毛洒水。三、土料防渗层夯实后,厚度应略大于设计厚度,以便修整成设计的过水渠道断面。四、应边铺料边夯压,直至达到设计干容重,不得漏夯。第3.2.5条为增强防渗层的表面强度,可进行下列处理:一、根据渠道流量大小,分别采用1∶4~1∶5的水泥砂浆、1∶3∶8的水泥石灰砂浆、或1∶1的贝灰砂浆抹面。抹面厚度宜为0.5~1.0cm。二、在灰土、三合土和四合土表面,涂刷一层1∶10~1∶15的硫酸亚铁溶液。第四章水泥土防渗第一节设计第4.1.1条水泥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二、水泥土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10-6cm/s。三、水泥土的含水率应按下列方法确定:(一)干硬性水泥土用击实法或强度试验法确定。当土料为细粒土时,水泥土的含水率宜为12%~16%。(二)塑性水泥土应按施工要求经过试验确定。当土料为微含细粒土砂和页岩风化料时,水泥土的含水率宜为20%~30%;当为细粒土时,水泥土的含水率宜为25%~35%。第4.1.2条水泥土防渗层的厚度,宜采用8~10cm;小型渠道不应小于5cm。水泥土预制板的尺寸,应根据制板机、压实功能、运输条件和渠道断面尺寸等因素确定,每块预制板的重量不宜超过50kg。第4.1.3条耐久性要求高的明渠水泥土防渗层,宜用塑性水泥土铺筑,表面用水泥砂浆、混凝土预制板、石板等材料作保护层。水泥土的水泥用量可适当减少,但水泥土28天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5MPa。第二节施工第4.2.1条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一、就近选定符合设计要求的取土场。二、根据施工进度要求,选定土料的风干、粉碎、筛分、储料等场地。三、将施工材料分批运至现场,水泥应采取防潮防雨措施。四、根据施工方式,准备好运输、粉碎、筛分、供水、称量、搅拌、夯实、排水、铺筑、养护等设备和模具。五、土料应风干、粉碎,并过孔径5mm的筛。第4.2.2条水泥土防渗层现场铺筑,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一、按设计配合比配料,其称量允许偏差值应符合第二章表2.2.4的要求。水泥土拌料与铺筑,或装模成型的时间不得大于60min。二、拌和水泥土时,宜先干拌,再湿拌均匀。三、铺筑塑性水泥土前,应先洒水润湿渠基,安设伸缩缝模板,然后按先渠坡后渠底的顺序铺筑。水泥土料应摊铺均匀,浇捣拍实。初步抹平后,宜在表面撒一层厚度1~2mm的水泥,随即揉压抹光。应连续铺筑,每次拌和料从加水至铺筑宜在1.5h内完成。四、铺筑干硬性水泥土,应先立模,后分层铺料夯实。每层铺料厚度宜为10~15cm,层面间应刨毛、洒水。五、铺设保护层的塑性水泥土,其保护层应在塑性水泥土初凝前铺设完毕。第4.2.3条水泥土预制板的生产和铺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一、按本章第4.2.2条一、二款拌制水泥土。二、将水泥土料装入模具中,压实成型后拆模,放在阴凉处静置24h后,洒水养护。三、将渠基修整后,按设计要求铺砌预制板。板间应用砂浆挤压、填平,并及时勾缝与养护。第五章砌石防渗第一节设计第5.1.1条砌石防渗层的厚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浆砌料石、浆砌块石挡土墙式防渗层的厚度,应根据使用要求确定。护面式防渗层的厚度,浆砌料石宜采用15~25cm;浆砌块石宜采用20~30cm;浆砌石板的厚度不宜小于3cm。二、浆砌卵石、干砌卵石挂淤护面式防渗层的厚度,应根据使用要求和当地料源情况确定,一般采用15~30cm。第5.1.2条宜采用下列措施防止渠基淘刷,提高防渗效果:一、干砌卵石挂淤渠道,可在砌体下面设置砂砾石垫层,或铺设复合土工膜料层。二、浆砌石板防渗层下,可铺厚度为2~3cm的砂料,或低标号砂浆作垫层。三、对防渗要求高的大、中型渠道,可在砌石层下加铺粘土、三合土、塑性水泥土或塑膜层。第5.1.3条护面式浆砌石防渗层,一般不设伸缩缝;软基上挡土墙式浆砌石防渗层宜设沉降缝,缝距10~15m。砌石防渗层与建筑物连接处,应按伸缩缝处理。第二节施工第5.2.1条砌石砂浆应按设计配合比拌制均匀,随拌随用。自出料到用完,其允许间歇时间,不应超过1.5h。第5.2.2条砌石防渗层施工时,应先洒水润湿渠基,然后在渠基或垫层上铺筑一层厚度2~5cm的低标号混合砂浆,再铺砌石料。第5.2.3条浆砌石防渗层的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砌筑顺序(一)梯形明渠,宜先砌渠底后砌渠坡。砌渠坡时,应从坡脚开始,由下而上分层砌筑;U形和弧形明渠、拱形暗渠,应从渠底中线开始,向两边对称砌筑。(二)矩形明渠,可先砌两边侧墙,后砌渠底;拱形和箱形暗渠,可先砌侧墙和渠底,后砌顶拱或加盖板。(三)各种明渠,渠底和渠坡砌完后,应及时砌好封顶石。二、石料安放要求(一)浆砌块石应花砌、大面朝外、错缝交接,并选择较大、较规整的块石砌在渠底和渠坡下部。(二)浆砌料石和石板,在渠坡应纵砌(料石或石板长边平行水流方向);在渠底应横砌(料石或石板长边垂直水流方向)。必须错缝砌筑。料石错缝距离宜为料石长的1/2。(三)浆砌卵石,相邻两排应错开茬口,并选择较大的卵石砌于渠底和渠道坡脚。大头朝下、挤紧靠实。(四)浆砌块石挡土墙式防渗层,应先砌面石,后砌腹石,面石与腹石应交错连接;浆砌料石挡土墙式防渗层,应有足量的丁石。三、石料砌筑要求(一)砌筑前宜洒水润湿,石料应冲洗干净。(二)浆砌料石和块石,应干摆试放分层砌筑、座浆饱满。每层铺砂浆的厚度,料石宜为2~3cm;块石宜为3~5cm。块石缝宽超过5cm时,应填塞小片石。(三)卵石可采用挤浆砌筑,也可干砌后用砂浆或细砾混凝土灌缝。(四)浆砌石板应保持砌缝密实干整,石板接缝间的不平整度不得超过1.0cm。四、勾缝要求浆砌料石、块石、卵石和石板,宜在砌筑砂浆初凝前勾缝。勾缝应自上而下用砂浆充填、压实和抹光。浆砌料石、块石和石板宜勾平缝;浆砌卵石宜勾凹缝,缝面宜低于砌石面1~3cm。第5.2.4条干砌卵石挂淤防渗层的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砌筑顺序(一)可按先渠底后渠坡的顺序砌筑。(二)砌渠底时,如为平渠底,宜从渠坡脚的一边砌向另一边;若为弧形渠底,应从渠底纵向轴线开始向两边砌筑。(三)渠坡应从下而上逐排砌筑。(四)如设膜料垫层,应将过渡层土料铺在膜料上,边铺膜,边压土,边砌石。二、砌筑要求(一)卵石长边应垂直于渠底或渠坡立砌,不得前俯后仰、左右倾斜。卵石的较宽侧面应垂直于水流方向。(二)每排卵石应厚薄相近、大头朝下、错开茬口、挤紧砌好。(三)渠底两边和渠坡脚的第一排卵石,应比其他卵石大10~15cm。(四)卵石砌筑后,应先用小石填缝至缝深的一半,再用片状石块卡缝。(五)用较大的卵石水平砌筑封顶石。第六章膜料防渗第一节材料选择第6.1.1条膜料宜按下列原则选用:一、宜选用厚度为0.18~0.22mm的深色塑膜。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可优先选用聚乙烯膜;在芦苇等穿透性植物丛生地区,可优先选用聚氯乙烯膜。二、宜选用厚度为0.60~0.65mm,用无碱或中碱玻璃纤维布机制的油毡。第6.1.2条过渡层材料,在温和地区宜选用灰土或水泥土;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宜选用砂浆。采用素土及砂料作过渡层时,应采取防止淘刷的措施。第6.1.3条保护层材料,可根据当地材料来源和流速大小,参照第二章表2.1.10选用。第二节设计第6.2.1条膜料防渗体应采用埋铺式。其构造见图6.2.1。无过渡层防渗体[见图6.2.1(a)]适用于土渠基和用素土、水泥土作保护层的防渗工程;有过渡层防渗体[见图6.2.1(b)]适用于岩石、砂砾石、土渠基,和用石料、砂砾石、现浇碎石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作保护层的防渗工程。第6.2.2条膜料防渗体的铺膜范围,有全铺式、半铺式和底铺式三种。半铺式和底铺式主要适用于宽浅式渠道,或渠坡有树木的改建渠道。第6.2.3条素土渠基防渗体的铺膜基槽断面形式的选定,全铺式塑膜防渗体宜选用梯形、台阶形、五边形和锯齿形铺膜断面,油毡防渗体宜选用梯形和五边形铺膜断面;半铺式和底铺式膜料防渗体,宜选用梯形铺膜断面形式,详见附录四。第6.2.9条防渗体与建筑物的连接,应按下列要求设计:一、膜料防渗体应按图6.2.9用粘结剂与建筑物粘牢。二、素土保护层与跌水、闸、桥连接时,应在建筑物上下游改用石料、水泥土、混凝土保护层。三、水泥土、石料和混凝土保护层与建筑物连接,应按第二章第2.1.12条的规定设置伸缩缝。第三节施工第6.3.1条采用附录八的方法,根据渠道大小将膜料加工成大幅备用。也可在现场边铺边连接。第6.3.2条在验收合格的铺膜基槽上,自渠道下游向上游,由渠道一岸向另一岸铺设膜层。塑膜应留有小折皱,并平贴渠基。第6.3.3条按图6.2.8埋好膜层顶端,并处理好大、小膜幅间的连接缝。第6.3.4条检查并粘补已铺膜层的破孔。粘补膜应超出破孔每边10~20cm。第6.3.5条填筑过渡层和保护层的施工速度,应与铺膜速度配合,避免膜层裸露时间过长。第6.3.6条保护层施工除执行第二、三、四、五、八各章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一、采用压实法填筑土保护层时,禁止使用羊角碾。二、中、小型渠道采用浸水泡实法填筑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保护层时,填筑断面尺寸宜留10%~15%的沉陷量。待反复浸水沉陷稳定后,缓慢泄水,填筑裂缝,并拍实,整修成设计断面。三、填筑保护层的土料,应不含石块、树根、草根等杂物;施工人员应穿胶底鞋或软底鞋,谨慎施工。第七章沥青混凝土防渗第一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7.1.1条沥青混凝土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一、防渗层沥青混凝土(一)孔隙率不大于4%。(二)渗透系数不大于1×10-7cm/s。(三)斜坡流淌值小于0.8cm。(四)水稳定系数大于0.9。(五)低温下不得开裂。二、整平胶结层沥青混凝土(一)渗透系数不小于1×10-3cm/s。(二)热稳定系数小于4.5。第7.1.2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技术要求,经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铺筑确定。亦可参照《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面板和心墙设计准则》SLJ01-88(试行)选用。一般沥青含量,防渗层为6.0%~9.0%;整平胶结层为4.0%~6.0%。石料的最大粒径,防渗层不得超过一次压实层厚度的1/3~1/2;整平胶结层不得超过一次压实层厚度的1/2。第二节防渗设计第7.2.1条沥青混凝土防渗体的构造见图7.2.1。无整平胶结层断面多用于土质地基;有整平胶结层断面多用于岩石地基。第7.2.2条封闭层用沥青玛王帝脂涂刷,厚度为2~3mm。沥青玛王帝脂的配合比应满足高温下不流淌、低温下不脆裂的要求。第7.2.3条沥青混凝土防渗层一般为等厚断面,其厚度一般为5~6cm,大型渠道可采用8~10cm。有抗冻要求的地区,渠坡防渗层也可采用上薄下厚的断面,一般坡顶厚度为5~6cm,坡底厚度为8~10cm。第7.2.4条整平胶结层采用等厚断面,其厚度宜按能填平岩石基面的原则确定。第7.2.6条当防渗层沥青混凝土不能满足低温抗裂性能的要求时,可掺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进行改性,其掺量应经过试验确定。如改性沥青混凝土仍不能满足抗裂要求时,可按第二章第2.1.12条的规定设置伸缩缝。第7.2.7条沥青混凝土预制板的边长不宜大于1.0m;厚度采用5~8cm;容重采用2.2~2.3g/cm3。预制板一般用沥青砂浆或沥青玛王帝脂砌筑;在地基有较大变形时,也可采用焦油塑料胶泥填筑。填缝材料的配合比见附录六。第三节防渗体施工第7.3.1条根据选定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拌制沥青混合料:一、沥青熔化脱水。在加热容器中,加料的数量应控制在容器的60%~70%。脱水后恒温时间不得超过6h。在加热中,应边搅拌边清除杂质。二、宜用烘干机加热骨料。当用炒盘加热骨料时,应加强搅拌,防止局部过热。三、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或人工拌和沥青混凝土时,应先将骨料与矿粉拌和均匀,再倒入沥青拌和,直至不出现花白料为止。第7.3.2条应按第二章第2.2.5条的规定进行试验性施工,确定混合料摊铺厚度、压实温度、碾压遍数等施工工艺参数。第7.3.3条现场铺筑法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一、有整平胶结层的防渗体,可先铺筑整平胶结层,再铺筑防渗层。二、铺筑防渗层,宜按选定的摊铺厚度均匀摊铺。压实系数可通过试验确定,一般采用1.2~1.5。三、宜采用振动碾压实沥青混合料。可先静压1~2遍,再振动压实。压实渠道边坡时,上行振动,下行不振动。小型渠道可采用静碾或平面振动器压实。压实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压实温度和遍数,防止漏压。四、防渗层与建筑物连接处和机械难以压实的部位,应辅以人工压实。五、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应连续铺筑,尽量减少冷接缝。六、采用双层铺筑时,结合面应干燥、洁净,并均匀涂刷一薄层热沥青或稀释沥青。其涂刷量不超过1.0kg/m2。上下层冷接缝的位置应错开。七、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混合料离析与降温过大。第7.3.4条铺砌预制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应按下列步聚和要求进行:一、沥青混凝土预制板宜采用钢模板预制。预制板应振压密实、尺寸准确、六面平整光滑、无缺角、无石子外露等缺陷。二、预制板振实后,即可拆模。降温后方可搬动、平放码垛。垛高不得高于0.5m,严禁立放码垛。高温季节,码垛工作宜在早晚进行。三、预制板应按照第二章第2.1.13条的规定砌筑,做到平整稳固。第7.3.5条封闭层应按下列要求和步骤涂刷:一、在洁净、干燥的防渗层面上涂刷沥青玛王帝脂。涂层应薄厚均匀。涂刷量一般为2~3kg/m2。涂刷时,沥青玛王帝脂的温度不应低于160℃。二、涂刷后禁止人、畜、机械通行。第7.3.6条施工中,应备有防火设备及必备的劳保用品,防止火灾和工伤事故。第7.3.7条除按第二章第2.2.4条的规定认真控制施工质量外,还应设专人在现场作好如下工作:一、在拌和场及工作面上,测量原材料加热、摊铺和碾压的温度。温度控制标准见表7.3.7。二、检查压实后防渗层的容重及厚度。90%以上的容重应达到设计容重,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90%。三、可按《土石坝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规范》SD220-87(试行)的沥青混凝土面板渗气检验方法,每50m渠长,测定渠底、渠坡的渗透系数一次。其渗透系数应符合本章第7.1.1条的要求。第八章混凝土防渗第一节混凝土标号及配合比设计第8.1.1条大、中型渠道防渗工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进行试验确定,其选用配合比应满足强度、抗渗、抗冻和和易性的设计要求。小型渠道混凝土的配合比,可参照当地类似工程的经验采用。第8.1.2条混凝土的设计标号不应低于表8.1.2中的数值。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冬季过水渠道,抗冻标号应比表内数值提高一级。第8.1.8条设计细砂、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泥用量较中、粗砂混凝土适当增加,并宜掺加塑化剂,严格控制水灰比。二、砂率较中砂混凝土减少15%~30%。三、允许含泥量,应符合附录一的技术要求,并不得含有泥团。四、采用低流态或半干硬性混凝土时,坍落度不大于3cm,工作度不大于30s。五、其他要求可参照《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及应用规程》GBJ19-65的有关规定执行。第8.1.9条软弱石料混凝土,可在温和地区采用。其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第8.1.10条粉煤灰等掺和料及相应的外加剂掺量,大、中型渠道应按国标《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通过试验确定;小型渠道混凝土的粉煤灰及外加剂的掺量,可分别按表8.1.10-1及表8.1.10-2选定。第8.1.11条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可参照下列要求并通过试验确定。一、水泥、砂和石料的重量比,宜为水泥∶砂∶石子=1∶(2~2.5)∶(2~2.5)。二、宜采用中、粗砂。砂率为45%~55%,砂的含水率为5%~7%。三、石粒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5mm。四、水灰比宜为0.4~0.5。五、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用量为375~400kg/m3。配制低标号混凝土时,允许掺用20%~40%的粉煤灰。六、速凝剂的掺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2%~4%。第二节防渗层设计第8.2.1条混凝土防渗层的结构型式,见附录三,应按下列要求选定:一、一般采用等厚板。二、当渠基有较大膨胀、沉陷等变形时,除采取必要的地基处理措施外,对大型渠道宜采用楔形板、肋梁板、中部加厚板或Π形板。三、小型渠道宜采用U形或矩形渠槽。四、有防冻胀要求的防渗层,可按第九章的规定设计。第8.2.2条渠道流速小于3m/s时,梯形渠道混凝土等厚板的最小厚度,应符合表8.2.2的规定;流速为3~4m/s时,最小厚度宜为10cm;流速为4~5m/s时,最小厚度宜为12cm。水泥中含有砾石类推移质时,渠底板的最小厚度宜为12cm。超高部分的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4cm。第8.2.3条肋梁板和Π形板的厚度,比等厚板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4cm。肋高宜为板厚的2~3倍。楔形板在坡脚处的厚度,比中部宜增加2~4cm。中部加厚板加厚部位的厚度,宜为10~14cm。第8.2.4条渠基土稳定且无外压力时,U形渠和矩形渠防渗层的最小厚度,应按表8.2.2选用;渠基土不稳定或存在较大外压力时,U形渠和矩形渠一般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根据外荷载进行结构强度、稳定性及裂缝宽度验算。第8.2.5条预制混凝土板的尺寸,应根据安装、搬运条件确定。砌筑缝的形式及填筑材料,可按第二章第2.1.13条的规定设计。第8.2.6条钢筋混凝土无压暗管的设计荷载,应包括自重、内外水压力、垂直和水平土压力、地面活荷载和地基反力等。其结构应通过计算确定。第三节防渗层施工第8.3.1条应根据设计图和选定的施工方法制作稳定坚固、经济合理的模板。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值,应符合表8.3.1的规定。现浇混凝土模板安装净距,沿渠道纵向的允许偏差值为±10mm,沿宽度方向的允许偏差值为±30mm。预制混凝土板框架模板两对角线长度差的允许偏差值为7mm。第8.3.2条钢筋的加工、接头、安装要求;和模板的其它要求,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第8.3.3条必须按试验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配料,不得擅自更改。水泥、砂、石、掺和料均应以重量计,水及外加剂可折算成体积加入。小型渠道可将砂、石用量折算成体积配料。第8.3.4条现场浇筑混凝土,宜采用分块跳仓法施工。同一浇筑块应连续浇筑。因故间歇时间超过60~90min时,应按第8.3.7条的规定处理。用衬砌机浇筑时,可连续施工。第8.3.5条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拌和。拌和时间不得少于2min。掺用掺和料、减水剂、引气剂时,应适当延长拌和时间。细砂、特细砂混凝土用机械拌和的时间,应较中、粗砂混凝土延长1~2min。第8.3.6条混凝土应随拌、随运、随用。因故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和坍落度降低等问题时,应在浇筑地点重新拌和。若混凝土初凝,应按废料处理。第8.3.7条浇筑混凝土前,土渠基应先洒水浸润;在岩石渠基上浇筑混凝土,或需要与早期混凝土结合时,应将基岩或早期混凝土刷洗干净,铺一层厚度为1~2cm的砂浆。砂浆的水灰比,应较混凝土小0.03~0.05。第8.3.8条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振捣,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使用表面式振动器时,振板行距宜重叠5~10cm。振捣边坡时,应上行振动,下行不振动。二、使用小型插入式振捣器,或人工捣固边坡混凝土时,入仓厚度每层不应大于25cm,并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三、使用振捣器捣固时,边角部位及钢筋预埋件周围应辅以人工捣固。四、机械和人工捣固的时间,应以混凝土开始泛浆时为准。五、衬砌机的振动时间和行进速度,宜经过试验确定。振动时间一般是混凝土工作度的1.2~1.5倍,并不小于30s。第8.3.9条采用喷射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和步骤进行:一、先送风、水,后送干料。掺有速凝剂的干拌和料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0min。二、喷头处的压力应控制在0.1MPa左右,水压不应小于0.2MPa。三、一次喷射的厚度,掺有速凝剂时,宜为7~10cm;不掺速凝剂时,宜为5~7cm。四、分层喷射时,表面一层的水灰比宜稍大。五、喷射每层混凝土的间隔时间,掺有速凝剂时,一般为15~20min;不掺速凝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定。六、喷射作业完毕,应先将喷射机和管道中的干料清除干净,再停水、风。因故不能继续作业时,必须及时将喷射机和管道中的积料清除干净。第8.3.10条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毕,应及时收面。细砂和特细砂混凝土还应进行二次收面。收面后,混凝土表面应密实、平整、光滑,且无石子外露。第8.3.11条混凝土预制板初凝后即可拆模。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可运输,并按设计和第二章第2.1.13条的规定砌筑。安砌应平整、稳固,砌筑缝的砂浆应填满、捣实、压平和抹光。第8.3.12条混凝土伸缩缝应按设计和第二章第2.1.12条的规定施工。采用衬砌机浇筑混凝土时,可用切缝机或人工切制半缝形的伸缩缝,缝深和缝宽应符合设计要求。第8.3.13条混凝土防渗层施工应按规定严格检查与控制施工质量。第九章防渗渠道的冻胀防治第一节一般规定第9.1.1条在进行渠道防渗工程设计时,对标准冻深大于30cm的地区,应计算渠道设计冻深和设计冻胀量,判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治冻胀措施。第9.1.2条采取防治冻胀措施,应以适应、消除、削减渠基土壤冻胀的措施为主,辅之以经济实用的加强结构等抵抗冻胀的措施。第二节冻胀变形安全性验算第9.2.1条大、中型渠道防渗工程,宜按渠道所处地形条件、渠基土质、水分补给条件、渠道走向的变化等,划分不同类型的渠段。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横断面,按第十章的规定,设置试验观测段,进行横断面上不同部位的冻深和冻胀量观测。第9.2.2条根据冻深和冻胀量的观测资料,应分别按式(9.2.2-1)、式(9.2.2-2)计算渠道横断面上各部位的设计冻深和设计冻胀量。第三节防渗冻胀的措施第9.3.1条对冻胀性地基的防渗渠道,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设计:一、渠道线路应尽量选在中、粗颗粒土壤地基、地下水埋藏较深以及无旁渗水补给的地段。二、对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存在渗水补给的渠段,应尽量采用填方渠道。三、宜加大防渗渠道的纵坡,缩小断面尺寸。粘性土质的梯形渠道的内边坡系数,宜加大0.25~0.50。四、宜采用膜料和沥青混凝土等有一定柔性的材料修建渠道防渗工程。其具体设计和施工方法,可参见第二、六、七章。五、对小型渠道可采用暗渠。暗渠埋深应使顶部低于2/3设计冻深。其结构应按第二、五、八章设计。第9.3.2条对砌石和混凝土防渗渠道,当渠道横断面上的最大设计冻胀量不大于允许冻胀量的2倍时,可采用下列结构和渠基处理措施:一、小型渠道可采取U形、弧形等整体防渗结构形式。二、大、中型渠道可采用弧形底梯形断面。渠底较宽时,可采用弧形坡脚梯形断面,同时适当增设间距小于3.0m的纵向伸缩缝,并采用性能良好的填缝材料填筑。三、可采用现浇的混凝土肋梁板,楔形板、中部加厚板或预制的Π形板等防渗结构形式。其设计可参见第二、八章。四、压实冻深范围以内的渠基土壤,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第9.3.3条在强烈冻胀地区,当渠道最大设计冻胀量大于允许冻胀量的2倍时,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可分别采用防渗层结构措施、渠基换填措施或保温措施。三、采用中、细砂作换填层,且渠道流速较大,需防止水流通过防渗层缝隙淘刷砂子时;或渠道水流中含泥量较大,需防止泥沙通过防渗层缝隙,侵入换填材料时,宜在换填料表面铺一层膜料或复合土工膜料。四、换填层应进行分层压实。砂料干容重不应小于1.8g/cm3;砂砾石干容重不应小于2.0g/cm3。采用细砂作换填料时,可用纤维布袋装细砂料施工。第9.3.6条渠基保温措施。对大型渠道,可在防渗层下铺设硬质泡沫塑料保温层,保温层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确定削减冻深值。采用保温措施后,允许残留一部分冻土层。削减的冻深值,可按确定换填层厚度相同的方法,根据表9.3.5或式(9.3.5)确定。二、确定保温层厚度。大型渠道应通过热工计算确定;中、小型渠道可按要求削减冻深值约1/12~1/8确定。冻深大的部位,分母取大值。三、保温层铺设的部位。一般渠道可全断面铺设。冬季引水渠道宜铺在渠水位变化区。东西走向的渠道,阳坡铺设的厚度可减薄;冻胀量很小的地区,阳坡可不设保温层。四、应严格控制硬质泡沫板或其它保温材料的质量,其热导率应小于0.20W/(m·K)[0.17kcal/(m·h·℃)],吸水率应小于0.1L/m2,表面应光滑平整。施工中,要严防硬器具损坏。有缺陷的部位应用同类保温材料贴补,保温层块间应粘结密实。第9.3.7条为降低渠基土壤的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削减或消除冻胀破坏,应认真作好以下工作:一、修好封顶板。二、压实渠堤顶面,并作成由内向外的斜坡。三、修好堤顶排水沟及排洪设施。四、保证防渗层的施工质量,提高防渗效果。五、采用粘结性、低温塑性和热稳定性良好的填缝材料,填筑好伸缩缝和砌筑缝。六、渠基地下水位高时,应按附录七修好排水设施。第十章测验第一节渗漏测验第10.1.1条渠道有以下要求时,应测验渠道的渗漏损失。一、对比各种渠道的渗漏损失,论证采用防渗措施的必要性。二、检验渠道防渗效果,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价。三、推算渠系(渠道)水利用系数。四、监测渠道渗漏损失随使用时间的变化。五、测验渠道从初渗到稳渗的全过程,或测验渗漏强度与水深的关系。第10.1.2条渠道渗漏损失,常采用静水法或动水法进行测验。静水法测验精度较高,单段渗漏测验的总极限相对误差为渗漏损失的±7.0%,本规范选用静水法。第10.1.3条测验前应进行渠道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每类渠道可选择具有代表性、渠段顺直与完整、断面规则、具备水源与交通条件,并有暂时停水测验可能的测验段2~3段。第10.1.4条测验段可按附录九第一节的要求和步骤设置。第10.1.5条观测前应按下列要求检验横隔堤和加水系统:一、横隔堤。向两个渗漏平衡区注水至接近测验水位,应无漏水、沉陷及裂缝。二、加水系统。根据渗漏平衡区的最大渗漏强度,估计测验段的渗漏强度。加水系统的供水能力,应大于测验段最大渗漏强度的1.5倍。第10.1.6条现场渗漏观测,宜按下列步骤进行:一、向测验段注水。二、恒水位观测。三、变水位观测。四、在恒水位、变水位观测时,宜同时进行降雨量和蒸发量观测。第10.1.7条测验段应按下列要求注水:一、测初渗量时,应尽快地连续注水,使加水后水位等于测验水位加1/2加水前、后水位的差值。二、刚停止输水的渠道,待渠道干涸,地下水位恢复正常后,方可进行初渗量测验。三、向土渠测验段注水时,应防止渠面冲刷。四、应同时向测验段及渗漏平衡区注水,并使两侧水位基本相同。第10.1.8条恒水位观测。断面规则的较大流量渠道和渗漏量大的渠道,宜采用水位下降法;小流量或渗漏量小的渠道,宜采用称量法。一、水位下降法测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应使加水前水位和加水后水位的平均值等于测验水位。(二)观测时段的长度,可根据加水前、后水位差的大小确定。加水前、后水位差值,可在5%~10%测验水深间选用。(三)向测验段加水。当水位已平稳,且达到规定的加水后水位时,方可将此时间及相应水位记入附录九附表9.3。随后,待水位下降到规定的加水前水位时,将其时间及相应水位记入同一表格中。同时尽快将水位加至规定的加水后水位(该加水历时称为加水时段),再重复作下一时段观测。(四)观测水位要准确。水面平稳时,三只水尺降落相差不得超过2mm。二、称量法测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应使每个观测时段加水前、后水位的平均值等于测验水位。加水前、后水位差值,可按本条第一·(二)选用。(二)每一观测时段的起、止水位必须相同,并等于加水后水位。待水位降至加水前水位,再尽快加水至加水后水位。准确测读加水前、后水位,并称量每一观测时段的加水量,记入附录九附表9.4。(三)加水时间包括在各观测时段内。每次水位达到加水后水位的时间,即为上一观测时段的结束时间,也是本观测时段的开始时间。两观测时段间不应有间隔。第10.1.9条恒水位测验时,连续出现10次以上观测时段相同,渗漏量接近,渗漏强度的最大、最小值差满足式(10.1.9)时,方可认为渗漏稳定、恒水位渗漏测验完成。验时,应先注水至测验水位1/2加水前、后水位差值处,泡渠2~4天,并满足式(10.1.9)时,方可进行观测。变水位观测可按下列要求进行:一、采用水位下降法时,可用等水位降测至最低水位,也可用等时段观测。观测结果记入附录九附表9.7。二、采用称量法时,应从最高测验水位加1/2加水前、后水位差值处开始,至每个欲测验水位结束,记录各测试水位起止时间和所加水量,同一水位应重复测验2~3次,记录表格见附录九附表9.8。第10.1.11条降雨量和蒸发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降雨量观测,应与渗漏量观测同步进行。观测结果记入附录九附表9.1。二、渗漏量很小的渠道,和同一时段蒸发量占蒸发与渗漏总量的2%以上时,蒸发量观测应与渗漏观测同步进行。观测结果记入附录九附表9.2。三、其它观测应符合《水文测验试行规范》的要求。第10.1.12条测验的成果应按附录九第二节的规定进行计算和整理。第二节变形测验第10.2.1条为监测渠道防渗工程的稳定性,保证运用安全,对高填方、松软渠基、地下水位高的重要渠段,应进行变形测验。第10.2.2条变形测验,应选择代表性的断面。在横断面上和堤顶设置固定标点,观测其垂直与水平变形值。第10.2.3条垂直与水平变形的观测基点,应设置在两岸便于观测的基岩、坚实土基或建筑物基座上,保持坚固稳定。第10.2.4条观测基点一般埋深60~70cm。严寒和寒冷地区,应埋入冻结线以下1~1.5倍冻深。观测标点一般应在表面布置。第10.2.5条采用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法观测垂直变形值;采用经纬仪按视准线法或小角度法观测水平变形值。观测次数和时间可按需要确定。渠道防渗工程运用初期和渠水位发生骤降时,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其观测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第三节冻胀测验第10.3.1条为了解渠道防渗工程防治冻胀措施的性能,监测工程安全,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应进行冻胀测验。第10.3.2条同一防冻措施,不同地下水位、不同渠基宜分别设置测验断面;不同防冻措施,也宜分别设置测验断面。第10.3.3条一般采用下列仪器设备测验以下内容:一、气象。可按小型气象站的要求设置百叶箱、量雨器等设备,观测气温和降雨量。二、冻深。可采用冻土器或其它设备观测。三、冻胀量。可采用冻胀仪等,观测渠基的冻胀量。四、土壤水分。可在观测断面上预留可启闭的观测孔,采取土样,用烘干法等,测定土壤含水率。五、地下水位。可布设观测井,用绳测法观测。六、渠基土质。可采样在室内试验土的颗粒级配、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第10.3.4条在测验渠段上,宜按下列要求设置观测点:一、地温、冻深、冻胀量和水分观测点,应沿渠道横断面分别设置。观测点的数量,可根据渠道断面大小确定。二、观测设备穿过防渗层时,应注意交界处的密封和夯实工作,严防渠水渗入渠基。三、观测设施埋设必须垂直渠道横断面。四、冻深仪乳胶管内的水应采用当地水。五、宜在测验段附近设置气象观测点。六、应在渠堤外设置地下水位观测井。第10.3.5条观测工作宜按下列要求进行:一、观测前必须检查校正好仪器设备。二、观测项目应同步进行。观测时间与次数,可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冻胀全过程的前提下具体确定。三、在观测过程中,宜随时观测渠道外观的变化及裂缝等情况。四、作好观测记录,并随时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应及时复测纠正。第十一章管理第11.0.1条渠道防渗工程应按第二章第2.2.8条的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管理。第11.0.2条管理单位应结合渠道防渗工程的特点,按照《水法》的规定和《灌溉管理暂行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制定本工程的管理细则,落实责任,认真执行。第11.0.3条渠道防渗工程正常运行期间的水位不应超过设计水位,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校核水位。防渗渠道,特别是土料防渗渠道和土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的渠水位不宜骤涨骤落,1h和24h的变幅分别不宜超过0.15m和0.5m。第11.0.4条渠道防渗工程在放水前、暴雨后,应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计划,认真地进行岁修或维修。岁修和维修工作应达到下列要求:一、排洪设施完好、通畅。渠堤顶无积水,雨水和融雪水不得流入防渗层背后。二、防渗层封顶板稳固、完好,周围无空穴、裂缝。三、伸缩缝和砌筑缝完好,不漏水。四、地下水的排水设施完好、通畅。五、渠内无淤积、杂草;渠堤无陷穴、冲坑、裂缝和滑坡等。六、渠堤顶和渠岸道路要保持设计宽度。渠边的防护设施和标志完好。七、各种观测设施完好。第11.0.5条防渗层发生裂缝,应及时查明原因,可分别按下列方法处理:一、土料和水泥土防渗层,宜采用素土、灰土、水泥土或砂浆等材料,分别回填夯实、填筑抹平或灌浆处理。二、砌石防渗层,宜凿开,用砂浆填实抹平。三、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小裂缝可用喷灯或红外线加热器加热缝面,用铁锤沿缝面锤击,使裂缝闭合粘牢;裂缝较宽时,可先洗净缝口,加热缝面,用沥青砂浆填实抹平。四、混凝土防渗层,参照附录六进行裂缝处理。第11.0.6条管理单位应坚持进行渠道防渗工程的测验。大型渠道每隔3~5年测验渠道渗漏量一次,对比防渗效果的变化;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11.0.7条严禁在渠堤垦植、取土、采石、放牧、堆放杂物和违章修筑建筑物;不得向渠内倾倒垃圾、排污、抛掷砖石、擅自开口和埋管取水;渠道内坡不得植树,外坡植树距防渗层应有一定距离;严禁人畜在土料、水泥土防渗渠道和土料、水泥土保护层膜料防渗渠道内踩踏。第11.0.8条严寒和寒冷地区渠道防渗工程的管理,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冬季不过水渠道,宜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小于0℃前停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0℃后通水。冬季行水渠道,在负温期宜连续行水,并保持在冬季最低水位以上运行。与挖方渠道相邻的农田及林带,宜在气温降低至负温前15~30天结束灌水。二、渠道防渗层的裂缝,每年在春灌或秋灌前,应进行修补。三、渠道内和渠堤外冬季不应积水。四、大型渠道防渗工程,应选择不同防渗类型和自然条件的断面,宜按第十章第三节的规定进行冻胀观测。第11.0.9条应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对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测验和管理运用的工程问题与经验等资料,均应存档备查。二、宜选用煅烧适度、色白质纯的生石灰或贝灰。石灰中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总含量(按干重计)不应小于75%;贝灰中氧化钙含量不小于45%。三、宜采用天然级配的河砂、山砂和人工砂。混凝土可采用中、粗砂;砂浆可采用中、细砂。在缺乏粗、中砂地区,渠道流速小于3m/s时,可采用细砂或特细砂拌制混凝土。砂的质量应符合附表1.2的要求。沥青混凝土用砂,还应采用硫酸钠法试验,其干湿循环5次的重量损失,宜小于15%。四、用砂砾料作膜料防渗保护层时,砂砾料的级配应符合附图1.1推荐的范围。砂砾料的最大粒径为75~150mm。五、渠道防渗工程的石料,除应满足坚硬、无裂纹和洁净等质量要求外,还应根据不同用途使用:(一)四合土防渗工程,应选用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或卵石。(二)砌石防渗工程,应选用外形方正、表面凸凹不大于10mm的料石;上下面大致平整、无尖角薄边、块重不小于20kg的块石;长径不小于20cm的卵石;矩形、表面平整、厚度不小于30mm的石板等。(三)混凝土防渗工程,应选用含泥量小于2%、抗压强度为混凝土强度1.5倍的石料。温和地区的中、小型渠道混凝土防渗工程,当没有合格石料时,允许选用抗压强度大于10.0MPa的石料,拌制抗压强度为7.5~10.0MPa的混凝土。当选用含有活性成分的石料时,必须进行专门试验论证。(四)沥青混凝土防渗工程,应选用碱性的碎石或卵石,并满足附表1.3的技术要求。如采用酸性石料,应作改性处理,并满足附表1.3的技术要求。七、水泥的质量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的有关规定。用于勾缝的砂浆和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标号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八、制作焦油塑料胶泥的粉煤灰,和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的粉煤灰质量,应满足附表1.5的技术要求。九、三合土、四合土可掺入2%~4%的水泥或25%以下的工业废渣。工业废渣应碾碎过筛,去掉杂质,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十、混凝土和砂浆均宜加入适量的外加剂。有抗冻要求的,宜加入引气剂。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标准》SD108-83的规定。十四、渠道防渗工程可采用沥青玻璃布油毡(简称油毡),其质量除应符合附表1.7的技术要求外,还应厚度均匀,无漏涂、划痕、折裂、气泡及针孔,在气温0~40℃下易于展开。也可采用其它油毡,其性能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3.城门洞和正反拱暗渠断面尺寸见附图3.5。其计算公式分别见附表3.4和附表3.5。上述各种不同断面的准确尺寸,应通过基本公式试算确定。(二)土保护层边坡稳定分析的控制时期为渠水位骤降期。(三)采用简化法计算渗透压力,即:最高水位以上的土重按湿容重计算;计算滑动力时,最高水位至骤降后水位间的土重按饱和容重计算,骤降水位以下的土重按浮容重计算;计算抗滑动力时,最高水位以下的土重均按浮容重计算。三、计算方法:(一)计算方法:建议采用简化简布法,亦称圆弧普遍分条法。它适用于土石坝或坝基中存在软弱夹层,往往出现直线和曲线组成的非圆弧滑动面的情况。因土保护层与膜料间类似一个软弱夹层,所以采用此法较合理。参见附图5.2。分析计算公式如下:附录六刚性材料防渗层伸缩缝填料和裂缝处理材料的配合比、制作及施工方法一、刚性材料防渗层伸缩缝填料和裂缝处理材料的配合比及制作方法见附表6.1。二、施工方法:(一)填筑伸缩缝,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清除缝内的泥土、杂物,使缝壁清洁、干燥;2.在缝壁涂刷冷底子油(沥青∶柴油=1~3∶10);3.将制好并保持110℃的焦油塑料胶泥灌入缝内,迅速用小铁铲或木棒向缝壁抹压,使胶泥与缝壁充分粘结。填塞渠坡伸缩缝时,为防止流淌,可用充水的橡胶管(管径稍大于缝宽)堵住缝口,从顶部灌注;4.如缝下部为焦油塑料胶泥,上部为沥青砂浆填筑时,下部填好填料冷却后,然后将制好的沥青
本文档为【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1000科全书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20-07-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