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举报
开通vip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第26卷第2期 2009年6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JOURNALOFSHANGHAISECONDPOLyTECHNICUNIVERSITY Vb1.26NO.2 Jun.2009 文章编号:1001.4543(2009)02.0151-05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匕若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抑或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 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第26卷第2期 2009年6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JOURNALOFSHANGHAISECONDPOLyTECHNICUNIVERSITY Vb1.26NO.2 Jun.2009 文章编号:1001.4543(2009)02.0151-05 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匕若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抑或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 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他们对于自身的存在产生了一 种孤独感.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起因是鲁迅对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敏感与认同.试图梳理鲁迅藏书 中的克尔凯郭尔和鲁迅作品中的克尔凯郭尔,来探究克尔凯郭尔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何种程度影响. 关键字:鲁迅;克尔凯郭尔;藏书;作品 中图分类法:106文献标志码:B 1鲁迅藏书中的克尔凯郭尔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 国民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1 这段文字摘自许寿裳所编写的《鲁迅先生年谱》,文中的"二月"指的是1902年2月.这一年鲁迅22岁, 赴日本留学.魏韶华在一篇题为《关于克尔凯郭尔在中国》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提到: …… 自19世纪末始,日本知识界热衷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生命哲学)思潮,甚至逐渐 压倒了19世纪中叶以来对孔德,穆勒,斯宾塞等强调感觉经验和道德实证主义的尊崇.这一精神倾向深深 触动了留学该国的鲁迅的思考.【2J 不过汪晖却认为: …… 当时日本哲学界正处于唯心主义哲学向新康德主义认识论和黑格尔哲学的方向深化的阶段,基尔 凯廓尔,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微不足道的异端,并未引起日本哲学界的重视【3】o 无论当时日本学术界的风尚如何,鲁迅经由这一中介从而接触到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这一点是显而易 见的.1906年,上田敏在《早稻田文学》7月号发表《易卜生》一文,通过研究易卜生来了解克尔凯郭尔; 同年,金子马治在《早稻田文学》9月号发表《基尔凯廓尔的人生观》一文,把克尔凯郭尔与尼采,叔本华 作比较,着重探讨他们思想中"个人"与"主观"这两个重要方面.在阅读趣味上,鲁迅也呈现出相同的 思路.除了克尔凯郭尔之外,鲁迅也终生阅读被称为"异教的克尔凯郭尔"的尼采,被称为"克尔凯郭尔 诠释者"的易卜生,被称为"克尔凯郭尔第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被称为"克尔凯郭尔思想继承者" 的列夫?舍斯托夫. 从1902年留日起到1909年归国,鲁迅购买的克尔凯郭尔的着作或有关克尔凯郭尔的书籍共计有《诱惑 者的日记》,《克尔凯郭尔及其对"她"的关系》和《作为哲学家的索伦?克尔凯郭 尔》三种….其中,《诱 惑者的日记》有时也被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成《勾引家日记》.作为克尔凯郭尔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非此即彼》的一部分, 《诱惑者的日记》写于1841年lO月克尔凯郭尔与未婚妻雷吉娜?奥尔森断绝关系之后,并正式脱稿于次年 的4月l4日.作者借主人公约翰尼斯对少女柯蒂利亚的勾引,展示了恋爱中的个人是如何享受审美的生活 收稿日期:2008.06.23;修回日期:2009.04.10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简介:姚若冰(1973一 l52上海第--I业大学2009年第26卷 的,以及审美生活的原则与特征.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以作者本人与雷吉娜的恋爱为蓝本的,在体裁上则 接近于小说.也就是说,虽然它是一部哲学作品,但是—— 人们不能指望在这里找到学院味充足的哲学论述,不能指望他从大量的论据中合乎逻辑地推演结论. 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推理和论证,只有从各种场合出发的有声有色的议论和才华横溢的格言警句.它们 共同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将生活建立在一种审美的观点上,或建立在一种伦理的观点上,这到底意味着 什么.[] 除此之外,《克尔凯郭尔及其对"她"的关系》是克尔凯郭尔与雷吉娜的通信集;《作为哲学家的克尔凯郭 尔》则是克尔凯郭尔的德文传记. 鲁迅购买克尔凯郭尔着作的第二阶段是在30年代的上海,确切地说是1933年到1935年期间.在这一 阶段,除了克尔凯郭尔之外,鲁迅购买的书籍也包括尼采,列夫?舍斯托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姚锡 佩在撰写《现代西方哲学在鲁迅藏书和创作中的反映》一文时,将这一时期鲁迅的收藏,阅读称为"摆脱 桎梏的阅读主题".他认为,正是由于集中于个人与群体,精神自由与社会群体这些选择的思考,才会使"他 购读的文艺理论和哲学着作的重心,已由马克思主义学说转向他早年重视的几位哲人身上". 这一阶段,鲁迅购买的克尔凯郭尔着作有《忧愁的原理》:(1933年8月27日购得),三卷本《克尔凯 郭尔选集》(1935年10月31日购得第2卷,11月25日购得第1卷,12月25日购得第3卷).这四本书都 是鲁迅从当时与之交往过密的内山书店购买的日译本,且都带有选集性质.《忧愁的原理》由宫原晃一郎翻 译,包括《作者小传》,《着者忠告》,《非此即彼》,《即席演说》,《最大不幸者》,《有关人格完成的美的伦 理的均衡》等文章.《克尔凯郭尔选集》的第1卷收有《不安的概念》和《罪的结果》,第2卷收有《有关基 督教的训练》,《恐惧与战懔》和《诱惑者的日记》,第3卷收有《恐惧的概念》,《重复》和《瞬间》. 这些作品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而且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非此即彼》提出了一个有关生存的 选择问题,作者为读者描绘了审美的生活和伦理的生活分别意味着什么,并要求读者自主地在这两种对立 的生活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在《恐惧与战懔》中,克尔凯郭尔借亚伯拉罕献祭儿子以撒的故事来 反映他和父亲的关系以及他和雷吉娜的关系,即:能否用宗教将伦理悬置起来?也就是说,是否存在这样 一 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和伦理失去了它们一贯的效力,因此有必要设置一种更为高级的衡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即宗教?"亚伯拉罕跨越了伦理的界线……要么伦理不是终极,要么亚伯拉罕完蛋."——克尔凯郭尔在书 中写道.《重复》可以被视为《恐惧与战懔》的深化.在书中,克尔凯郭尔把自己分为两个人物,一个是上 了年纪,满腹疑虑的本书作者,另一个则是面向生活,心怀希望的年轻人.作者所谓的"重复"是一种"无 限性的双重运动":个人在经历了某种世俗的关系之后,只有脱离这一关系,也就是将自我立于与世隔绝, 完全孤立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上帝的青睐,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建立与上帝的联系,并最终重新赢得他所 失去的一切.克尔凯郭尔其实是要读者像亚伯拉罕和约伯一样听天由命,以全新的方式去体会过往的一切, 这就是"重复"的意义.对于普通人而言,该作品所传达的理念是晦涩的,然而在文字上,《重复》却是克 尔凯郭尔最为通俗的作品之一.《恐惧的概念》则是克尔凯郭尔试图将有关自由的哲学思想引入心理学领域 的一次尝试.他宣称:在恐惧中人由无罪跃入有罪,并从有罪跃入信仰,而信仰即意味着自由,因此恐惧 使自由成为可能.笔者无意原原本本地转述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只是想使读者有一个粗略的印象.鲁迅 会否对这些作品——尤其是其中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作品——表现出一视同仁的兴趣呢? 由于翻译的问题,克尔凯郭尔作品的标题有时会有较大的出入,如《有关人格完成的美的伦理的均衡》 一 文有时被译为《人格形成中美与伦理之均衡》;《重复》有时被译为《再现》;《不安的概念》则基本都译 作《焦虑的概念》(但台湾地区似乎仍译作《不安的概念》,我想这其中也许还有日文的潜在影响力在其中, 因为很显然,日语中anxiety是被译成"不安"的). 鲁迅所购买的克尔凯郭尔着作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克尔凯郭尔的重要作品,除了 《人生之路中的阶段》 和《致死的病症》之外.鲁迅购藏的上述克尔凯郭尔作品中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即如何对审美,伦理, 第2期姚若冰: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 宗教这三个不同的人生层次作出选择——可以在《诱惑者的日记》,《非此即彼》,《恐惧与战懔》和《重复》 中获得;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病症》中对于"绝望"和"罪"的悖论式的阐述则是克尔凯郭尔最为核心 的思想之一,鲁迅没能读到这部作品,笔者觉得是十分可惜的. 2鲁迅作品中的克尔凯郭尔 如果统计克尔凯郭尔的名字在鲁迅作品中的出现次数,可发现它总共出现过四次:其中三次均出现于 鲁迅早期的论文《文化偏至论》中,另外一次出现于1933年的鲁迅杂文《帮闲法发隐》中.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作于1907年,最初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7号,后被收入《坟》一 书.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抨击了在当时被视为拯救中国落后现状的两大法宝"科学主义"和"民主主义" —— 也就是所谓的"赛先生"和"德先生".他认为,"物质"和"众数"本身就是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 的一种"偏至",不仅无法解决当下的中国问题,而且早已为西方一些敏感的哲学家所察觉.这些西方哲学 家针对物质和众数提出自己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非物质"和"重个人".鲁迅将l9世纪末的这一思潮称 之为"神思新宗",并且列举了西方一批具有相似思想的哲学家,如斯蒂纳,尼采,叔本华,以及克尔凯郭 尔和被称成为"克尔凯郭尔之诠释者"的易卜生. 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克尔凯郭尔第一次出现于第三段.在这一段落中,鲁迅将 l9世纪末出现在 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诟病的"害人利己之义"区分开来,指出了法国大革命以来所推崇的"平 等自由","社会民主"不仅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且随着教育普及等因素势必"一转而之极端之主 我".文中克尔凯郭尔与斯蒂纳,叔本华一道,被作为个人主义的思想家介绍给读者: 至丹麦哲人契开迦尔(S.Kierkegaard)则愤发疾呼,谓惟发挥个性,为至高之道德,而顾瞻他事,胥 无益焉.[】 该文中克尔凯郭尔第二次则出现在紧跟着的一句中,不过是作为易卜生的先行者出现的: 其后有显理伊勃生(Henriklbsen)见于文界,瑰才卓识,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L5J 据周启明的回忆,鲁迅在留日期间"最喜欢伊勃生的着作".当时,日本已经出版了不少易卜生的作品, 包括《玩偶之家》和《人民公敌》.1906年易卜生去世后,着名的《早稻田文学》刊发了易卜生专号,1907 年,东京还成立了"易卜生学会".根据黄乔生的研究,鲁迅在留日期间购买了不少易卜生的戏剧作品和有 关易卜生的书籍,包括勃兰兑斯的《易卜生论》,恩斯特的《亨利克?易卜生》以及卡勒的《易卜生,比昂 松和他们的同时代人》.他很可能也读过上田敏在《早稻田文学》1906年7月号发表的将易卜生和克尔凯郭 尔联系起来的《易卜生》一文.不过,最早将易卜生称为"克尔凯郭尔诠释者"是勃兰兑斯的《易卜生论》, 而据方锡德考证,鲁迅最早得知克尔凯郭尔就出于此文. 《文化偏至论》第三次提及克尔凯郭尔是在接下来的第四段中.在这一段中,"主观主义"即"非物质 主义"被作为同"个人主义"一样"抗俗"的产物被大加推崇.鲁迅认为,l9世纪西方社会对物质的盲目 崇拜使"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一些有识之士"见此唯物极端,且杀精神生活,则亦悲观愤叹, 知主观与意力主义之兴,功有伟于洪水之有方舟者焉".鲁迅认为,主观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人们以 主观内在作为准则衡量一切事物,另一种则是把内心世界置于比外部物质世界更为重要的地位.事实上, 这两者相互关联,但又有所不同:前者是持"主观真理论",属于认识论范畴;后者则着眼于"物质与意识 何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着重的是前者,克尔凯郭尔也是被作为持"主观 真理论"的思想家之一介绍给读者的: 而契开迦尔则谓真理准则,独在主观,惟主观性,即为真理,至凡有道德行为,亦可弗问客观之结果 若何,而一任主观之善恶为判断焉.pJ 亦有学者认为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着重引申的是克氏理论的时代意义【6]. 事实上,鲁迅在写《文化偏至论》时,对克尔凯郭尔的了解仅限于当时日本学术界对克氏的一些介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9年第26卷 他正规阅读过的克尔凯郭尔作品也仅仅是《诱惑者的日记》及克尔凯郭尔与女友雷吉娜的通信集,外加一 本传记.克氏《诱惑者的日记》主要探讨的是人生过程中的审美阶段以及审美生活的原则与特征,体裁更 接近于小说;至于克氏与其女友的通信集《克尔凯郭尔及其对她的关系》——很难设想一个人会在自己的 情书中讨论哲学问题.那么,说鲁迅此阶段对于克尔凯郭尔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克氏"人即精神"的主 观主义和"孤独个体"的个人主义这两方面的概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一本传记和当时日本学术界对包 括克尔凯郭尔在内的个体生存哲学家的介绍,恐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鲁迅的作品中都没有再出现克尔凯郭尔的名字,而尼采,叔本华,易b生这 些名字还间或可见.这表明鲁迅对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寻并未停止.直到1933年,他的一篇不足千字的杂 文"帮闲法发隐"中才又一次出现了克尔凯郭尔的名字: 吉开迦尔是丹麦的忧郁的人,他的作品,总是带着悲愤.不过其中也有很有趣味的,我看见了这样的 几句——"戏场里失了火.丑角站在戏台前,来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了看客.大家以为这是丑角的笑 .丑角又 话,喝采了 通知说是火灾.但大家越加哄笑,喝采了.我想,人世是要完结在当作笑话的开心的人们的大家欢迎之中 的罢.''【] "帮闲法发隐"最早发表于1933年9月5日的《申报?自由谈》,后收录于杂文集《准风月谈》.该文 中引用的"小丑的警示"见之于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序幕》.鲁迅并没有购买过《非此即彼》的单行本, 他购买的是合集《忧愁的原理》,其中收录有《非此即彼》.《忧愁的原理》鲁迅购于1933年8月27日;《帮 闲法发隐》篇末注明写于"八月二十八日",即1933年8月28日,也就是鲁迅购买《忧愁的原理》的第二 天.《忧愁的原理》中包括了《作者小传》,《着者忠告》,《非此即彼》,《即席演说》,《最大不幸者》,《有关 人格完成的美的伦理的均衡》等六部作品,鲁迅是否在一天之内就把它们全都读完了?更大的可能性也许 是,他翻阅了书中的某些篇章,其中就包括"小丑的警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测,是因为在文章中,鲁 迅似乎完全弄反了克尔凯郭尔的原意. 克尔凯郭尔认为自己就像那个警告火灾来临却遭到观众嘲笑的小丑,试图严肃地对当前的时代发出警 示,但却遭到了世人的嘲弄:"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 而鲁迅却在文章中把小丑定义为帮凶和帮闲,以他的插科打诨抹杀了事件本身的暴力,血腥和腐败. 譬如罢,有一件事,是要紧的,大家原也觉得要紧,他就以丑角身份而出现了,将这件事变为滑稽, 或者特别张扬了不关紧要之点,将人们的注意拉开去,这就是所谓"打诨". …… 假如有一个人,认真的在告警,于凶手当然是有害的,只要大家还没有僵死.但这时他就又以丑 角身份而出现了,仍用打诨,从旁装着鬼脸,使告警者在大家的眼里也化为丑角,使他的警告在大家的耳 边都化为笑话.[] 就像克尔凯郭尔一样,鲁迅也对起哄的观众们表现出了巨大的恐惧与绝望,这暗示了他们两人在对待 庸众问题上的一致性.魏韶华也认为"这一关于'先觉'与'庸众'精神隔绝的经典表达深深触动了鲁迅 的心灵"】,但遗憾的是鲁迅并没有把握住故事的主角——"小丑"——背后的意义.这实在是一个遗憾.在 经历了20多年的岁月之后,鲁迅再度拾起了他青年时代的克尔凯郭尔,但是却完全误解了他! 倪墨炎在《鲁迅与邵洵美的纠葛——对张芙鸣先生(诗人邵洵美的命运)的回应之二》一文中认为,"帮 闲法发隐"的写作背景其实是鲁迅与邵洵美的笔墨纠葛. 就在写登龙术拾遗》的同一天,鲁迅又写((帮闲法发隐》一文.有人以为这帮闲是指章克标,其实 不是的,仍是指邵洵美.你很不赞成"饭吃不饱"的人"在文坛里胡闹",那么很富有的你又在文坛里干了 些什么呢?充共量不过是"戏场里失了火"却还"在台前说笑,打浑的丑角".所以鲁迅 说"七日一报,十 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嚏 的典故.开心是自然也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鲁迅在这 里只是说((十日谈"搜罗废料",却并不说"雇人代写".J 第2期姚若冰: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155 如果邵洵美是鲁迅写作《帮闲法发隐》的动机,那么克尔凯郭尔就应该只是一个契机,鲁迅只是恰巧 在那个时候读到了"小丑的警示"而已;即便没有读到克氏"小丑的警示"一文,恐怕也不会影响他向邵 洵美发出类似的一枪. 《文化偏至论》中的克尔凯郭尔被称为"契开迦尔",《帮闲法发隐》中的克尔凯郭尔被称为"吉开迦 尔",由于鲁迅所接触的克尔凯郭尔的作品都为日译本,也许这是20多年的间隔时间所造成的翻译误差.不 过,这个细节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鲁迅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影响,也许并不像我们长久以来所想象的那样 大;如果我们的内心长时间地萦绕着某个人的名字,我们就会在表达上给予他(她)一个固定的称呼,所 以假如我们把他们两人思想上的联系视为某种契合或巧合,也许更为合理一些. 参考文献: [1】竹内好.鲁迅【M】.东京:日本评论社,1944. [2]魏韶华.关于克尔凯郭尔在中国[J].东方论坛,2002(6):16—21. 【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彼?沃得.克尔凯郭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f5】鲁迅.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卷1?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 【6】唐云.鲁迅与克尔凯郭尔及其他[J].新东方,1996(1):l4_l6. [7】鲁迅.帮闲法发隐[M】//鲁迅全集卷5?准风月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272. 【8】魏韶华."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在鲁迅的"庸众"与海德格尔的"常人"之 间[J].兰州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3):56—60. 【9】倪墨炎.鲁迅与邵洵美的纠葛——对张芙鸣先生《诗人邵洵美的命运》的回 应之二[N】.中华读书报,199942-24.第6版 KierkegaardinLUXun'SEyes YAORuo—bing (SchoolofLiterature,ShanghaiSecondPolytechnicUniversity,Shanghai201209,PR.China) Abstract:LUXunhasaffiliationwithKierkegaardregardlessofonself-awareness,philosophyoflifeormentalapparatus.There're apparentlyresemblancebetweentheimageofgroupinLUXun'SworksandKierkegaard'Sopposedmode1.Theyallhavealonelyfeeling aboutthebeingitselfagainstthegroup.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originateinLUXun'Ssensitivityandidentitytothewestern humanismphilosophythoughts.ThispapertrytosortoutKierkegaardinLUXun'Sbookcollectionandhisworksandalsotostudyin whatextentKierkgaardaffectLUXun'Sthoughtsandcreation. Keywords:LUXun;Kierkegaard;bookcollection;work
本文档为【鲁迅眼中的克尔凯郭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