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举报
开通vip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从《左传》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文章摘要: 本文以《左传》为主要研究史料,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测活动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春秋至汉的著作为辅助史料(《吕氏春秋》、《公羊传》、《尚书》、《礼记》、《国语》、《史记》、《周礼》),初步总结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介绍了二十八星宿的组成,探究了其来源于作用;介绍了十二星次与十二星辰的组成、来源和作用,涉及了春秋时期人们对流星和彗星的观测。总结了当时主要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观测对象,总结和列举了《左传》中记述的天文观测对历法、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 文章摘要: 本文以《左传》为主要研究史料,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测活动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春秋至汉的著作为辅助史料(《吕氏春秋》、《公羊传》、《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礼记》、《国语》、《史记》、《周礼》),初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介绍了二十八星宿的组成,探究了其来源于作用;介绍了十二星次与十二星辰的组成、来源和作用,涉及了春秋时期人们对流星和彗星的观测。总结了当时主要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观测对象,总结和列举了《左传》中记述的天文观测对历法、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并粗浅归纳了从中反映出的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观念。 正文: 《左传》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春秋史书,不仅仅为人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更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科学知识水平。《左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其中包括天文历法、日月运动和星辰运动。我主要从星辰运动这一方面来浅议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现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占卜活动的影响。 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认识水平 从《左传》中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将周天划为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和十二辰。以此来辨别、划分星辰,以及观察、计算、预估星辰运动的轨迹。”正如《周礼.春官.冯相氏》中记述:“冯相氏十有二岁,十有二日,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古人因日月五星运动于黄道、赤道附近天域,古人遂将附近星空划分为28个天域,用来度量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月亮每天约走一宿,土星每年移动一宿。宿又称舍,就是日月五星所停留的地方。《吕氏春秋.圆道》:“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 自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五星视运动方向相同,依次为东宫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左传.桓公五年》:“启蛰而郊,龙见而雩。” 《左传.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辰。”杨伯峻注:“龙尾即尾宿,为苍龙七宿之第六宿,有星九,均属天蝎座。” 反映了春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 北宫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蛇乘龙,宋、郑必饑。玄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杨伯峻注:“玄枵相当女、虚、危三宿。虚、危以为蛇。龙行疾而失位,出虚、危宿下,龙在下而蛇在上。”)反映了冬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源:《认星识历》 西宫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反映了秋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 南宫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口朱。”杨伯峻注:“鹑火,即柳、星、张三宿,柳宿即鹑火,心宿即大火,夏夜亮星之一。口朱即柳宿。” “神龟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杜注:“南为朱鸟,鸟尾为帑。”杨伯峻注:“朱鸟即朱雀,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之总称。鹑火在二十八宿中为柳、星、张三宿,鹑尾为翼宿与轸宿。 ”)反映了夏季星象。 图片资料来自《认星识历》 在各宫之间跨有银河,《左传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尔雅.释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杨伯峻注:“汉津即银河,古亦谓天河。 但是四宫并没有均分星空,其所占度数有长有短,对于这个现象,学者德莎素认为,四宫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季节所看到的星象图划分的,我国黄河一带的实际气候,春、秋短而夏、冬长,所以东方七宿和西方七宿总度数比南方七宿、北方七宿总度数狭得多。 在《左传》记述中讲到星宿时偶尔会出现多星一名,一星多名的现象。例如《左传.桓公五年》:“。鹑之贲贲,天策火享火享,虢公其奔。”鹑即柳宿,为朱鸟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左传.昭公一年》:“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杜注:“辰,大火也”。大火即心宿,又称商星。《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大辰。”何休解诂:“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可见辰有多重意义,一指心宿,二指参宿,三指北极星,四指日月交会之处。在通过《左传》考查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认识水平和天文观测活动时要注意辨别区分。 从《左传》、《国语》和《诗经》的记叙中,已经提到角、亢、氐、房、火(心)、箕、斗、牛、女、危、定(室、壁)、昴、毕、参、柳、虚、翼、轸等星,《国语》中甚至已经由二十八星宿的提法。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也已经大致掌握了二十八星宿中大部分重要恒星。而二十八宿全部名称首见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约公元前170年的帛书,可见至迟在战国时代,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完备。郑文光从二十八宿其产生源头作为划分依据来确定二十八星宿产生的年代,他认为以鹑火观测标志代替了大火为观测标志,在殷商末世,即公元前十一世纪,此时,春分日初昏,整个南宫朱雀展现在南中天,而鹑火一次正当午位,也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整个“春天的天文学”体系形成。这也是二十八宿作为一个体系诞生的年代。 在古代的天文观察中,有两颗非常重要的星即“木星”和“火星”,这两颗星是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因而能够被古人观察到它的星体和移动轨迹。古人更是根据木星的移动轨迹来划分十二星次的。《左传.襄公九年》:“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隧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杨伯峻注古人化周天为十二次,以为木星一年行一次,十二年满一周天,故十二年为一星终,而用之纪年。《说文.止部》:“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因此,古人根据木星移动轨迹将天赤道带均匀地分成12等分,使冬至点正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是星纪。从星纪依次向东为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统称十二次。十二次创立与春秋或更早的时期。十二星次自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尔雅.释天》:“营室谓之定,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即从星纪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斗、牛,之后依次对应。 除了十二星次之外,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的划分天赤道的方法还有十二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饑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饑。玄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 杨伯峻注:“次者,日月所会之处。日月每年相会十二回,因分十二次,与十二宫相当,每次三十度。中国古天文家,初则以岁星纪年,而又以十二支配之,十二支又谓之太岁。”因此十二辰的划分与一年中太阳与月亮回合12次有关。《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古代中国将天赤道、黄道附近的区域从东向西划分为12个相等的部分,分别用12个地支的名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有一种太岁纪年法,假想一种叫做太岁的天天体,在天空中运行的方向与岁星相反,但运行速度是均匀的,每12年运行一周(与古代认为的木星的恒星周期相等)。十二辰列顺序与太岁运行方向是一致的,太岁每年恰好移动一辰,故十二辰也用于太岁纪年法。汉代前后将十二辰用于记时,即将一天划分为相等的12个时辰,太阳在天空中从东向西移动相当于一辰的角距离所需的时间就是一个时辰,因此各个时辰的名臣也用十二地支的名臣来命名。 此外十二星次与十二辰相互对应。《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杨伯峻注:“天道为木星所行之道。次年木星在黄道带经过娵訾,于十二支中为亥,故云天道在西北。”由此可见玄枵对应子,依次一一对应。 下面我们通过列表来看一下十二星次与十二辰、二十八星宿、西方十二星座划分的对应关系。 星次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十二辰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黄道十二宫 摩羯宫 水瓶宫 双鱼宫 白羊宫 金牛宫 双子宫 巨蟹宫 狮子宫 室女宫 天秤宫 天蝎宫 人马宫 二十八星宿 斗、牛 女、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注:十二次与十二辰旋转方向不同,十二次自东向西旋转,十二辰自西向东旋转。 图片资料来源:《认星识历》 此外,《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天文景观,流星、彗星。庄公七年经曰:“星陨如雨,与雨偕也。”记载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所发生的流星雨现象,并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琴流星雨纪事。 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星孛即彗星。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哈雷彗星平均每隔七十六年行近太阳一次,肉眼可见。自此至清末二千余年,出现并有记载者共三十一次。 此次记载中除了涉及到彗星之外,还涉及到了北斗星,古代北斗属紫微垣,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人们对于北斗的认识很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北斗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辰谓斗柄,斗柄指申,于周正为九月,而日食传书十一月,相差两月,故认为当时主管历法者有过失,两次应置闰而未置。可见北斗星的斗柄在古代还被用来计算历法。 此外还有多次有关彗星的记载:昭公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胥曰:‘慧所以除旧布新也。’”昭公二十六年传:“齐有彗星,齐侯使祷之,晏子曰:‘无益也。’” 哀公十三年经:“有星孛于东方。” 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该天象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方法与术语: (1) “昏中”或“昏正”:观察初昏时分正南天空的显著星象来预报季节。 (2) “旦中”或“晨正”:观察黎明时分正南天空的显著星象敬授民时。 (3) “见”或“出”:观察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星象。 (4) “朝觌”:观察黎明出现在东方的星象。 (5) “伏”:观察初昏落下两方地平的星象来推断季节气候。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水平。春秋时期,二十八星宿作为一个体系已经诞生,且其中的大部分重要恒星已经被大家所熟知。除了二十八星宿之外,还有十二星次和十二星辰两大体系。三大体系相互对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春秋时期的周天划分结构系统。二十八星宿起源于对日月五星所在位次的观察,部分学者认为,其划分主要来自于月亮,月每日宿一宿,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土星,土星每年行一宿。十二星次是根据木星的运行状况而对周天进行划分的系统,十二辰则是根据太阳与月亮相会之所均匀划分周天。在这个天文系统之中,人们较多的关注了大火、鹑火等星,其主要源自于商代以大火作为主星的传统。除了这个庞大的天文系统之外,木星即岁星是春秋时期天文活动中观测最多、人们了解最深入,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行星。中国传统星官命名也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 春秋时期的天文观测活动极其影响 从《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天文观测时春秋时期国家一项重大活动之一。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都设有天官。天官之地位甚至与卿并列。 《左传.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致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杨伯峻注:“天子日官盖即太史。执掌天象,朝位特尊,虽不在六卿之数,而位从卿。”足以见日官地位之尊。 除了日官之外,一些重要的星宿也有负责的主官。《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口朱,以出内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以火纪时焉。”火正为官名,火官之长,主观测、祭祀大火星、鹑火星有关事务,行火政。 《周礼.春官.保章氏》:“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天子之日官定历以颁于诸侯,诸侯之日御奉之以授百官。颁布历法,定朔是天子的权威。《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周道既衰,天子不能班朔。”将天子不能颁朔作为周王朝势力衰微的表现,更可见天文观测,定历之重要性。 何以天文观测如此之重要呢?我们可以古代人们的天文划分中得到答案。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春秋时期人们将天空划分为四宫二十八星宿,各居四方,但是天体星辰不断转动,四宫位置也不断变化,何以以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来划分呢?如果观测天空你就会发现,朱鸟七宿在南中天是正是初春黄昏,而此时,东面是苍龙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北面是玄武七宿。也就是说四宫的划分是按照初春时节的星空来划分的。十二辰最初是被用于预测春耕时刻。再者从十二次和十二辰的对应关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午位为鹑火,午位在南中天,鹑首、鹑火、鹑尾横亘南中天而排列,依然是依据春天初昏的星象。古代谚语“二月二龙抬头”,指龙的第一宿角宿“抬头”于东方,即使春天开始的征兆。在颛顼时代,就已经设置“火正”来观测大火出没,当初昏时刻“大火”处于地面时就是春耕开始的时刻,当时正是以此来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可以说古代天文学源于农耕需要,是“春天的天文学”。 因此天文观测就显得尤其重要,天文观测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历法,决定了农耕的时节,从而影响了祭祀活动。可以说天文观测在古代不是一个单纯的天空研究,而是古代人们生活的指南针,生产活动的定时闹钟,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影响。 天文观测决定了历法。 一. 纪年之法。春秋时期,人们主要根据木星移动轨迹来推算纪年。当时人们认为木星绕周天公转为十二年,因此设置了十二星次来纪年。《左传.襄公九年》:“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隧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左传.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 实则木星绕周天,即公转周期,仅十一又百分之八六年。古人误算,为刘歆所发现,用超辰法纠正之,谓一百四十四年超辰一次。东汉顺帝以后,即不用岁星纪年法。祖冲之后来纠正为:木星行七周天,超一次。则更为精确。 二. 纪候之法。 1. 根据日影来推算:《周礼.春官.典瑞》所谓“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古代以土圭测日影,度其影之至与不至,用以推知日月之行,寒暑之候。 2. 观象授时:观初昏时南中天的恒星。《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沈彤小疏曰:“举正于中谓历象日景中星以纪分至在四仲月也。冬至在正北,则夏至在正南,春、秋分在正东、正西可知,故指其所在之位而称为正也。”    在春秋时期被作为主要观测星的有大火,《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左传昭公十七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左传.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后蛰者毕”;《左传.昭公四年》:“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昭公十七年》:“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哀公十二年》:“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大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颗星。许多同时期书中都有观测大火以辨时节的记载,如:《尚书.尧典》有“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有“五月初昏,大火中”,“九月内火”《诗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礼.春官》:“季春火星始见,出之以宣其气;季秋火星始伏,纳之以息其气”。 虚与昴。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尔雅.释天》:“北陆,虚也;西陆,昴也”、《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则日在虚宿还在其后,正是冬尽春来之际,宜乎藏冰以待来年之用。昴宿朝觌,即日在毕宿,《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正是将入暑季,宜乎出冰。 《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极亦为大辰。”何休解诂:“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可见观察大火和观察参宿的出没以定农时。 《国语》:“辰角见而雨毕,天根(氐)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角宿晨见,进入初秋,雨季过去了;亢宿(本)晨见,草木逐渐枯落;氐宿晨见,小河开始干涸;房宿(驷)晨见,开始降霜;心宿晨见,天气就感到凉飕飕的了。 《夏小正》:“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古代最常用昏、旦中星来测定太阳的位置。《吕氏春秋》《礼记.月令》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观察初昏时参宿南中天,将旦时尾宿南中天,由此推知太阳在参宿与尾宿中间的室宿。 《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具体来说就是白天黑夜等长的春分日,鸟宿出现在南中天;夏至日,初昏大火出现在南中天;秋分日,黄昏时虚宿出现在南方天空;冬至日时,初昏昴宿出现在南中天。 大约在战国时代,根据十二次又产生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指导。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十二星次与各季节的关系。下表展示了当十二星次位于初昏时南中天的季节。 星次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二十八星宿 斗、牛 女、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时节 初秋 仲秋 孟秋 初冬 仲冬 孟冬 初春 仲春 孟春 初夏 仲夏 孟夏                           3. 斗柄回转以定四时。《夏小正》:“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悬在下则旦”。《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杨伯峻注:“辰谓斗柄,斗柄指申,于周正为九月,而日食传书十一月,相差两月,故认为当时主管历法者有过失,两次应置闰而未置。” 三. 计时之法。 古人运用十二辰来计时,《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杨伯峻注:“天道为木星所行之道。次年木星在黄道带经过娵訾,于十二支中为亥,故云天道在西北。”十二辰的位置固定不变,每个位置都对应了一个方位。并由太阳所处辰位,演化出了汉代以后利用十二辰的计时法。 十二辰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对应方位 北偏西30° 正北 北偏东30° 北偏东60° 正东 南偏东60° 南偏东30° 正南 南偏西30° 南偏西60° 正西 北偏西60°                           由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出,卯代表正东,当太阳位于卯时则为日出之时。同理太阳处正南,则正当午时,为现在的12时,日暮为酉时,从正北向正南穿过天顶的一线即是子午线,为新的一天的划分线。此后更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日晷等计时仪器,使时刻更加精准。 不同的天象预示了不同季节、物候,通过制定历法,来指导人们根据季节来春耕、夏培、秋收、冬藏。后来,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观测天文现象得到的历法还逐步影响了人们其他生产活动和生活行为。成为古人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日程表。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凡土功,火见而致用。”根据大火的位置来判断合适适合兴土。早期的恒星观测,一方面具有与生产时间结合的特点,而且又和各个地区的地理、气候、生产和生活习惯相适应。《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攻,水昏正而栽”水为室宿,黄昏正中天时,适合筑墙立板,盖房子。 《左传.襄公九年》:“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口朱,以出内火,是故口朱为鹑火,心为大火。”杨伯峻注:“出内火有两义 1.心宿二现:陶冶用火,2.心宿伏:禁火。”《大戴礼记.夏小正》:“ 五月出昏大火中 季春……季秋霜始降则百工休”因此,心宿的运行指导了陶冶百工的生产活动。 天文现象不仅影响生产、生活,更直接指导着当时的祭祀活动。《左传.桓公五年》:“ 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龙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两宿(角有室女座之二星,亢有室女座之四星)于黄昏出现在东方,即可谓之“龙见”,龙见则会进行“雩”祀。《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文公十五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可见天文现象不仅仅关乎祭祀礼仪,更关乎了天子的权威。 春秋时期人们根据不同的天象对于国家和君主的命运做出不同的预测,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做出解释和影响。 从中国王朝诞生开始,天文恒星就一直与王朝政治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早在夏代就设立了专门的祭祀主星,根据主星的明暗、运行轨迹来预测国家命运。夏民族主要祭祀的星是参宿,大火则是商民族主要祭祀的星。《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以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征兆),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殷商以大火谓祭祀主星,视其移动之迹而定时节。商人考查而总结祸败之预兆,仅是总结其祸败多缘于火。可见星辰运动在当时人们看来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是巨大的。 星次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分野 吴越 齐 卫 鲁 赵 晋 秦 周 楚 郑 宋 燕                           到了春秋时期,更是兴盛起一种分野说。《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虚即星宿位次所配属的各国的分野、区域。分野说即以天上的二十八宿,十二次配地上的国家或地区。《周礼.春官.保章氏》郑注:“九州州中诸国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今存其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这种分野说是如何来源的呢?如何确定哪个星宿对应哪个国家呢?有的人认为是每个国家所在位置对应星空中的星次即是该国的主星。但我们我们来列一张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里面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秦、楚两国,一个地处山西,一个地处巴蜀,但其主星却都是与南方朱雀宫相对应的星次,可见,位置对应星空的说法有待考证。 《名依考》:“古者封国,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或系之北斗,如魁主雍;或系之二十八宿,如星纪主吴越;或系之五星,如岁星主齐吴之类……先儒以为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分野主要是依据国家受封之日,岁星在哪一次来定的。但也有例外: “大火,宋也”,宋是被周灭了的商的后代的封地,仍以大火为其分野,不忘祖先之意。 “鹑火,周也”,一说周人沿袭了殷人后期观测鹑火以定农时的习尚,鹑火于是成了周的分野,一说武王伐绉之年,岁星在鹑火中次。我认为这两者皆可取。 “实沈,晋也”,实沈是夏族始祖,晋国为夏后裔封地,因此仍然沿袭以实沈为主星。 根据分野的说法,每个诸侯国都有一个主星影响着该国的国运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观点是十分认同的,甚至成为了可以记载入史书的主流观点。《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饑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饑。玄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饑何为?’”在梓慎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岁星是宋、郑的主星,《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宋、郑之疆,侯在岁星”。木星的运行轨迹预示和影响了宋、郑两国的发展趋势。杨伯峻注:“古人以岁星为木,木为青龙,而次于玄枵,玄枵相当女、虚、危三宿。虚、危以为蛇。龙行疾而失位,出虚、危宿下,龙在下而蛇在上。”梓慎正是由此作出宋、郑讲发生饥荒的预言。 同样是襄公二十八年,讲的是同一个木星运动轨迹的异常现象,在《左传》的记载中还有另一个预言:神龟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 杜注:“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失次于北,祸动在南。南为朱鸟,鸟尾为帑。鹑火、鹑尾,周、楚之分,故周王、楚子受其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分野说的影响。鹑火是周的主星,鹑尾是楚的主星,木星次于玄枵,玄枵为正北,则祸至南,周,楚受咎。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木星运行的轨迹,所在的星辰位置对于国家命运有着很大的影响,《左传.昭公八年》:“晋侯问于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未也。’公曰:‘何故?’对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星辰运行影响国家军事活动。《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晋侯围上扬。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火享火享,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这段记述反映了春秋时期星辰运动影响军事活动的现象。晋侯向卜偃询问围攻上扬的结果和时间。卜偃根据丙子日早晨日行在尾宿,龙尾伏于辰的天象。认为日行在尾宿,月行在天策,鹑火出现于南方,在此时勒兵整旅,就能够攻克上扬。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 杨伯峻注:“天道为木星所行之道。次年木星在黄道带经过娵訾,于十二支中为亥,故云天道在西北”我们已经知道亥所在的位置是北偏西30°,因此说天道在西北,而楚位于南,不得天时。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夜也,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旦占诸史墨,曰:‘吾梦如是,今而日食,何也。’对曰:‘六年及此月也,吴其入郢乎,终亦弗克。入郢必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杜注:“辰尾,龙尾也……午,火;庚,金也。日以庚午有变,故灾在楚。” 此外,星辰运动也会影响国军、掌政者的命运。《左传.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后三年宋弑昭公,五年齐弑懿公,七年晋弑灵公。 《左传.襄公三十年》:“于子蟜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龟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裨龟指之,曰:‘犹可以终岁,岁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岁在娵訾之口,其明年乃反降娄。’”《礼记.月令》:“季夏旦奎中。”月令之季夏,于周正为八月,于夏正为六月。 正降娄在中天而天初明。终岁,岁星(木星)绕日一周终也。以木星在降娄计,须经大梁、沉实、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娵訾再及于降娄,为一岁终。当子羽、裨龟论伯有,时在襄十九年,即木星次于降娄之年。裨龟又谓伯有不能再苟活于木星再次于降娄,伯有被杀证实其预言。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思想。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讨论的问题中。首先来看二十八星宿,以初春星象为例,南中天为南方朱雀,东面天空未苍龙七宿,西面天空为白虎七宿,但是北方玄武七宿在这种星象下是不可见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星空下,玄武七宿在地平面一下,但是古人却将者七宿列为北方七宿,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十二星辰,还是十二星次,古人划分星空划分的都是周天,是整个天赤道。因此在二十八宿体系形成的年代,人们早就认为,天是一个包着大地在内的大球体,所以二十八宿才能络绎不绝一个接一个地经过南中天,循环周回,无休无止,木星也才能一年一次,十二年循环一终。因此,“天球”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这对于天文学发展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成就。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的天文学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具体地说,源于预报春耕时刻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多年的天文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这基础上,概括了天体视运动的规律性,形成了“天球”上群星绕北极回环不息的思想,导致了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的诞生,在这基础上产生了浑天仪。在此之后不断演化出复杂的天文理念,有学者认为,太极八卦图的产生也与星空中星宿排列有着密切联系。 从《左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食发生时,天子鼓于社,诸侯鼓于朝,这种做法来源于古代人们认为日食是天狗食日,在下击鼓,可以驱赶天狗,保护太阳。这种做法体现了最初人“干预天事”的思想,为后来“天人感应”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天人感应”思想的另一个早期表现是将北斗星与帝王相对应,紫薇宫与帝宫向对应。《论语》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礼记.月令》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前景:北斗星在中央运行,临制四乡,北斗星斗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时候,天子在地上的住处也随之作相应的转移。 在对于日食祭祀的记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仪式有等级之分,而且定历班朔等也是天子的特权,这是商代起神权与王权统一的思想的延续的体现,在汉代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天文学一大特点即是天文学与神学的结合,因此在中国古代星占学十分流行。中国的占星术在于把各种奇异天象看做是天对人间福祸吉凶发出的吉兆或警告。中国的占星术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专职的占星家。而到春秋时期,占星更是发展到以木星运行轨迹为重点观测对象,以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十二星辰为观测系统,通过方位、分野等方式对应国家来预测国家兴衰的完整系统。其中一个重大突破即分野说的形成。春秋时期占星关注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奇异星象,如文公十四年星孛如北斗时对于宋、齐、晋国军死于乱的预言。二.五星运动,在《左传》中比较多见的是对木星轨迹的观测来预言人间,主要根据“木星所在,其国得福”的原则,又结合木星在十二次的位置、变化等做出预测。 总结: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比较系统的天文学知识,除了三垣体系没有形成,二十八星宿、十二星辰、十二星次等主要的周天划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的天文观测技术成熟得很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大部分重要恒星,并且计算出木星的运转周期,能够预测其运行位置。在《左传》中更有世界上最早的流行与彗星的观测记录。天体观测与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官体系和较为完备的观测方法。当时的人们通过观测日影,观象授时,观斗柄以辨四时等方法,结合对地上物候的观察来辨节气物候,制定历法,并以此来指导农耕活动。中国的天文学有三大突出特点,一.其来源于为农耕服务;二.发展较快,成熟较早;三.天文学与神学相结合,天人感应,通过天象来预测人间的祸福凶吉,占星术发达;四.后期形成了包括浑天说,天元论,一气论等一系列较为复杂庞大的天文思想系统,至宋明理学时期,天文学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思想,并促进了太极八卦图的形成。 参考著作: 《中国天文学源流》     郑文光著   科学出版社            1979年出版 《认星识历》          郑慧生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 《中国天文考古学》    冯时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
本文档为【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文知识及观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7-31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