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2)班有学生48人。学生通过两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加上上学期对三年级知识的接触,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班里的学习习惯都较好,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班级情况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三(2)班有学生48人。学生通过两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加上上学期对三年级知识的接触,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班里的学习习惯都较好,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选择一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4) 实践活动 “数学好玩”分为三个课时,“小小设计师”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一起去游园”以租车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索最优方案的同事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条理性;“有趣的推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 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结合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课时安排: 1、除法 -------------------------- 10课时 2、图形的运动 --------------------- 4课时 3、乘法 --------------------------- 6课时 4、千克、克、吨 ------------------- 4课时 5、整理与复习 --------------------- 4课时 6、面积 --------------------------- 5课时 7、认识分数 ----------------------- 5课时 8、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 3课时 9、总复习 ------------------------- 5课时 第一单元 除法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难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课时安排:8课时 (1)分桃子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无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无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学期第四单元“乘与除”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68 ÷ 2”。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 60 ÷ 2 = 30 8 ÷ 2 = 4 30 +4 = 34 (3)竖式计算 7、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 ○ □ = □ ( )……□ ( )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63 ÷ 3 84 ÷ 4 56 ÷ 5 98 ÷ 3 2、用竖式计算。 84 ÷ 4 96 ÷ 3 48 ÷ 2 89 ÷ 2 85 ÷ 4 67 ÷ 6 课后反思: (2)分橘子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 3 = 10 18 ÷ 3 = 6 10 + 6 = 16 (3) 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56 ÷ 4 课后反思: (3)商是几位数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小于除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高速铁路拥有诸多“世界之最”,课下的时候自己可以搜集一下看看有哪些世界之最,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这个“世界冠军”——高铁的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2、试着列式解决; □ ○ □ = □ ( ) 3、估计商是几位数,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点阵图分析 5、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6、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348÷2 636÷4 885÷5 868÷7 896÷8 2、 解决问题 课本第7页三、四题。 课后反思: (4)猴子的烦恼 学习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且无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有3只猴子发现了一棵桃树,看看树上的桃子每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3=0 5、 继续观察,如果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呢; 0÷4=0 6、说一说:0÷5 0÷6 引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 有一堆桃子,共306个,3只猴子又能分到多少个呢? □ ○ □ = □ ( ) 8、 想一想,算一算: 840÷6 三、拓展应用 420÷3 402÷2 880÷4 309÷3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课本第9页四、五题。 课后反思: (5)节约 学习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被除数十位不够商1时商0。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厉行节约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坚持和发扬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某年级三个班的节约行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案例:3个班积攒报纸和矿泉水瓶共卖了912元; 2、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 ○ □ = □ ( ) 3、解决问题:不够商1时怎么办? 4、学校用这笔钱买了522支笔,送给希望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班多少支笔,还剩几支? □ ○ □ = □ ( )……□ ( ) 5、 森林医生 502÷2 ① 2 6 ② 2 0 6 2 2 4 4 1 2 1 2 1 2 1 2 0 0 三、拓展应用 315÷3 960÷8 805÷5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课本第11页练一练所有题目。 课后反思: (6)集邮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寄信的时候需要贴邮票,每一版邮票的发行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有很多的集邮爱好者,笑笑就是一个集邮者,让我们来看看笑笑在集邮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1、出示:笑笑有285张邮票,要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每页放5张,那么能放多少页呢? 2、试着列式解决。 □ ○ □ = □ ( ) 3、估计商是几位,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5”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8、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 ○ □ = □ ( )……□ ( ) 9、 总结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拓展应用: 1、 试一试: (1) 如果把576本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 王老师有100元,每盒拼图3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反思: (7)买新书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除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除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7、情景一:一二三年级共270名学生,每个年级3个班,平均每班多少名学生? 8、情境二:一共96只鸽子,有4个鸟笼,每个鸟笼有两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鸽子?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2 ÷ 3 801 ÷(3 × 3) 624÷ (2 × 3) 2、 按要求连一连;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48 × 2 160 ÷ 2 32 × 5 240 ÷ 5 96 ÷ 3 80 × 3 3、奇思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课本18页练一练剩下的题目。 课后反思: (8)讲故事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上学生轮流讲故事,淘气选了一个850字的故事。课前练习时淘气用了5分钟。 二、探索新知: 1、约定只能讲3分钟,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字? 2、学生独立想办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7、笑笑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字,如果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字? 8、画图表示题目信息并列式解决。 三、拓展应用: 1、279÷ 3 ÷ 3 735 ÷ 5 ÷ 7 800 ÷(2 × 4)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32 × 2 24× 5 77÷ 7 64 ÷ 8 96 ÷ 4 11 × 3 3、淘气每分钟录入96个字,需要10分钟完成,同样的任务,笑笑8分钟就录完了,笑笑平均每分钟录入多少字?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课本20页练一练剩余题目。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称,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践操作活动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难点: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课时安排:4课时 (1) 轴对称(一)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用具: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设计: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三、课堂活动 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2、课文第24页“练一练”的第1、2和3题。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24页“练一练”的第4、5题。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 (2)轴对称(二)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镜面”对称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用具:镜子、一些文字、图形、时钟等。 教学设计: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4)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并认真观察,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子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第(3)题: (1)观察课文插图。(机灵狗的判断对吗?) (2)猜猜现在是几时? (3)实例验证:取一时钟,将其调至7时正,时钟背对学生举起,取一面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让学生观察,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后将时钟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是7时。 (4)分析: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5)练一练:教师将时间调到3时正,让学生从镜子里观察,想现在是几时?然后反转来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26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2、实践活动。 (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教学反思: (3)平移和旋转 学习目标: 1、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中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细绳、扣子、方格纸,风车等。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 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讲授新课 1、看一看。 看图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这是平移现象) 看小风筝转动。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 结合刚才的两个现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2、说一说。 (1)出示课本其他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学生说一说。 问:“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旋转运动有:电风扇转动等。 平移运动有: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 3、做一做。 (1)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2)教师指导学生,做旋转运动。 取学具(细绳、纽扣),细绳约4至5分米长;细绳一端系着纽扣,一端抓在手上;手腕使劲,使纽扣做旋转运动。明确这个运动是旋转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做平移运动。 取一物体摆放在桌面(如笔盒等);将问题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包括斜向运动)移动。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平移运动。 4、试一试。 (1)出示图形。(课本28页图) (2)按照要求移动拼出的图像什么? 三、指导看书 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完成课本第28页“试一试”第二题。 3、有不理解的,提出问题,教师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28页“练一练”中的第1、2、3、4、5题。 (1)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 (2)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乘法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课时安排:5课时 (1)找规律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2、 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3、 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4、 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 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 3) 小组发言。 4) 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31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31页“练一练”的第5题。 教学反思: (2)队列表演(一) 学习目标: 1、结合点阵图的方法,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点阵图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表格方法进行计算,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点阵图和表格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点阵图: (1)探索估算。 要求:1)理解主题图的问题情境,明白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已知什么,求什么。 3)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1)观察算式的特征。 2)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 3)分组讨论。 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结果应该大于140。 但这个问题不能靠估算来解决,必须进行准确的计算,体会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33页的“练一练”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33页“练一练”的3、4、5题) 教学反思: (3)队列表演(二)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用具: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设计: 一、讲授新课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14×12吗? 1、教学例题。 出示点阵图: (1)探索估算。(同学们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图) 要求:1)理解主题图的问题情境,明白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已知什么,求什么。 3)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1)观察算式的特征。 2)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 3)分组讨论。 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结果应该大于140。 但这个问题不能靠估算来解决,必须进行准确的计算,体会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2)探讨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10=140,14×2=24,140+24=164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第三种方法:笔算,14×12=168 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5页“练一练”的1-5题 教学反思: (3)电影院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用具: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1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 一共有500名同学来电影院; 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4)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5)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个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3课时 (1)有多重(课时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课后反思: (2)有多重(课时二)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 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 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 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1吨有多重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2、 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5课时 (1)什么是面积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具用具: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教学反思: (2)面积单位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具用具:大小不同的方格纸(面积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和格子纸。 教学设计: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52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 2、完成52页“练一练”第2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学生应给予适当指导。 3、完成52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做中得 1、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①一个信封面约2( )。 ②黑板的面积约5( )。 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教学反思: (3)长方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 老师准备了两张图片,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 (2)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3)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54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完成55页“练一练”第3题。 4、先估一估哪个图形面积大,再量一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55页“练一练”第4题。 (2)有一块长8分米、宽4分米的相架,要配上一块和木板面积同样大的玻璃,需要多大块的玻璃? (3)把一张正方形的硬纸剪成8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相等,怎样剪呢? (4)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4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实践应用。 (1)完成55页“练一练”第5题。 (2)室的窗户长18分米,宽15分米,三个相同的窗户至少要做多大的窗帘呢? 教学反思: (4)面积单位的换算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用具:挂图、格子图等。 教学设计: (一)活动导入。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二)玩中学 1、估一估。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 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 3、想一想。 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学中做 1、完成57页“练一练”第1题。 2、填空。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完成57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完成57页“练一练”第3题。 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单元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与直观图形的分割,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探索学习中读、写简单的分数。 2、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做到能够结合图形进行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结合图形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简单加减运算。 4、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6课时 (1) 分一分(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投影仪,课件。 教学设计: 1、 情境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分苹果吃时,发现了一个数学的大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2、 探索新知: 1、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图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2)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情境图表达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或半个。 4、认识 。 (1)涂一涂,直观表示数字 ; (2)折一折,做出 。 5、认识 、 、 。 (1)折一折; (2)涂一涂。 6、说一说 、 、 表示的具体意义。 7、再举几个例子。 8、这些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9、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三、拓展应用: 课本第68页试一试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2) 分一分(二)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课题: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 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师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70页的情境图。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 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3)师小结: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71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2、拓展应用 投影出示课本72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1)同桌合作,实物演示。 (2)交流结论:因为笑笑拿了6枝铅笔的1/2,淘气拿了4枝铅笔的1/2,“1/2”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并且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教学反思: (3) 比大小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帐、水彩笔 3、10根小棒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电脑出示:(动画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 生:能(不能)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实践应用 1、按分数涂料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看 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们的1/4,(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小组比一比。 (3)全班交流并个别展示。 (四)拓展延伸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课后反思: (4)吃西瓜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汇报 生交流得出结果: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借用材料 C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师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5)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境图。(笨笨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一共吃了5份,就是5/8)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很棒,不仅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计算得也很准确,真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问题。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3) 汇报: ① 出示图讲解。 ② 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师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 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4)师小结 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 1、课本74页练一练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74页练一练第二题。 (1)指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 (2)生当小老师讲解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4)师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指生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单元学习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到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4、在调查活动中,通过交流,养成接纳、鉴赏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5、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2、难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课时安排:2课时 (1)小小鞋店 学习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用具: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1、 情境导入: 淘气班的同学想模拟开一个鞋店,为了“进货”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2、 引出问题: 1、说一说需要进行哪些调查; 2、可以怎样调查; 3、谁的统计方法好,为什么; 4、你会怎样统计。 三、探究新知: 1、设计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2、妙想是怎样做的,你看懂了吗; 3、用妙想的方法完成画图; 4、对于“进货”说一下自己的建议。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二题; 2、说一说第二题的两种统计方法优缺点。 五、课堂小结 说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哪些地方感觉成功,今后展示有什么打算。 课后反思: (2)快乐成长 学习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用具: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最新儿童购票标准:身高不到1.2米的小朋友可以免费乘车(一个家长只限带一位小朋友),身高在1.2-1.5米之间的小朋友需要购买儿童票,票价是成人票的50%,身高超过1.5米的小朋友就要买全价票。 2、 引出问题: 淘气统计了班里同学的身高,根据这些数据,你知道班里有多少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 三、探究新知: 1、设计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2、用妙想的方法完成画图; 3、从图中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二题; 2、自己设计一次调查活动。 五、课堂小结 说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哪些地方感觉成功,今后展示有什么打算。 课后反思: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为大家助力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 PAGE 83 . _1234567893.unknown _1234567895.unknown _1234567897.unknown _1234567899.unknown _1234567900.unknown _1234567898.unknown _1234567896.unknown _1234567894.unknown _1234567891.unknown _1234567892.unknown _1234567890.unknown
本文档为【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1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