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举报
开通vip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譯明沙門智旭箋要原集 │出自【在家律要廣集】│殺戒第一 或譯人偶不及檢。今不敢擅改。特為注明。庶閱誦時頭緒清楚。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惟願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迦維羅衛中天竺國之名即世尊生處也。淨飯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為當機而請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諸佛之父。...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譯明沙門智旭箋要原集 │出自【在家律要廣集】│殺戒第一 或譯人偶不及檢。今不敢擅改。特為注明。庶閱誦時頭緒清楚。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惟願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迦維羅衛中天竺國之名即世尊生處也。淨飯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為當機而請五戒法相。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諸佛之父。依於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詎可忽哉。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上契佛意下契群機故再歎善哉也。憍曇即瞿曇是王之姓西國以稱姓為敬故。受持不犯則當成佛犯而不悔則墮三塗。五戒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過也。問。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塗。犯而悔者亦墮三塗否。答。受而犯者亦當成佛。惟不受戒則永無成佛因緣。犯而悔者不墮三塗。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別。悔亦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不同。理須各尌當戒委明未可一言盡也。 爾時佛為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繞佛而去。佛以是因緣告諸比丘。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 第- 1 -頁 諸比丘僉曰。唯然願樂欲聞。 問。比丘律儀是大僧法所以不許俗聞。今五戒相是優婆塞所學何故不向王說。乃待王去之後以是因緣告比丘耶。答。七眾戒法如來皆於比丘僧中結者。正以比丘為七眾中尊佛法藉僧寶而立。故云佛滅度後諸尼應從大僧而學戒法。夫尼戒尚屬比丘。況五戒而不屬比丘耶。故今向比丘僧說此五戒。正欲令優婆塞轉從比丘學也。 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殺戒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是人謂所殺者人非畜牲等二人想謂意在殺人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今之自作教人遣使皆是以殺心而興方便。故奪彼命時犯不可悔罪也。不可悔者。初受優婆塞戒之時說三歸竟即得無作戒體。今犯殺人之罪則失無作戒體不復成優婆塞。故不可作法懺悔也。既不可悔則永棄佛海邊外名為邊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亦不得受沙彌戒及比丘戒。亦不得受菩薩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懺。見好相已方許受菩薩戒。亦許重受具戒十戒八戒及五戒等。爾時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塗。然其世閒性罪仍在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可不戒乎。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非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 弓箭白鑞段鉛錫段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 弓箭白鑞段鉛錫段木段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亦皆殺法所謂興方便也。手足身分是凡情之所執受故名內色。木瓦石等是凡情所不執受名非內色有處亦名外色。用彼內色捉彼外色故為雙用內非內色也。因此方便而死不論即死後死總是遂其殺心。故從前人命斷之時結成不可悔罪後不因死。則但有興殺方便之罪未遂彼之殺心。故戒體尚未曾失。猶可殷勤悔除。名為中可悔罪也。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蓐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此以毒藥為殺方便也。既不用手足等又不用木石刀杖等。故云不以內非內色。而前人命斷是同則不可悔罪亦同。 復有作無煙火坑殺他。核殺。 殺。作 殺。撥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水中火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 者木檻詐取也。撥者弩石也。 此更廣標種種殺方便也。核 及撥皆是殺具。毗陀羅即起屍咒術下文自釋。餘並可知。 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煙火坑。 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非人邊得殺罪也。以於非人無殺心故。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下字恐誤準一切律部亦是中罪。亦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畜生邊得殺罪也。以於畜生無殺心故。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非人謂諸天脩羅鬼神。載道義弱故殺之者戒體未失猶可悔除也。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亦皆從非人邊得方便罪不從人及畜生得殺罪。以於人及畜生本無殺心故。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畜生較諸天鬼神更劣。故殺之者罪又稍輕。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還從畜生邊得方便罪也。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罪。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此廣釋無煙火坑殺他。以例核殺 殺作 殺撥殺無不爾也。問。一切有命不得故殺。殺者非佛弟子。何故今殺天龍鬼神僅結中罪。殺畜生僅結下罪。猶不失戒不至墮落耶。答。凡論失戒須破根本四重。所謂殺人。盜五錢。邪婬。大妄語。此四重中隨犯一種。決非作法之所能懺。至如殺非人畜生等。性罪雖重。而於違無作罪猶為稍輕。今云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乃是悔除違無作罪。免墮三塗。非謂並除性罪也。殺一命者必償一命。故殺者固當故償。誤殺者亦須誤償。縱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頂經云。如於中閒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佛制殺戒良由於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斷輪迴。設復偶犯。至心懺悔永不復造。亦可免墮三塗。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設不念佛求生淨土。何由永脫酬償之苦哉。 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持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罪。是名毗陀羅殺也。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灑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罪中可悔。是名半毗陀羅殺。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相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剌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三種咒術斷命並名厭禱殺。皆毗陀羅之類也。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罪。若胎死者。是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胎邊得罪。以無殺胎心故。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 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仍於胎得方便罪也。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者。犯不可悔罪。餘犯同如上說。 加羅邏或云歌羅邏或云羯邏藍。此翻凝滑又翻雜穢。狀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 鹿等。偷賊魁儈。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 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瘥。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此三種讚歎殺。皆廣標中所無。然並如文可知。 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 七種。指廣標中核 撥及推著水中。火中。坑中也。 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結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結重。今三句皆結重也。以理酌之。祇應二句結重耳。謂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餘四句結可悔。謂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此結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準餘律部。若作此議論時。便犯小可悔罪。若同 心令彼覓藥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仍於母邊得方便罪。不於非母邊得罪。以是誤殺。本無殺心故也。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亦於非母得方便罪。不於母邊得殺罪也。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但於人邊得方便罪。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但於非人得方便罪。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當未死前僅犯方便罪。當其死時戒體隨盡。故後有死者。彼則不犯破戒重罪也。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 此亦須六句分別。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罪。亦應六句分別。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尋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惡心瞋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仍於所瞋者得方便罪。餘如上說。若殺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六句分別。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本無殺心 故也。但犯戲笑打他之罪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見火而捉如金無異。乃名為狂。更有心亂痛惱所纏。二病亦爾。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有蟲想用者亦犯。 此亦應六句分別。一有蟲有蟲想。二有蟲有蟲疑。二句結根本小可悔罪。三無蟲有蟲想。四無蟲無蟲疑。二句結方便小可悔罪。五有蟲無蟲想。六無蟲無蟲想。二句無犯。今言有蟲無蟲想亦犯者。欲人諦審觀察不可輒爾輕用水及草木故也。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本無有殺心故。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又一居士屋上作。見 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險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雖無殺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癰瘡既熟。理應破故。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 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 人令笑。不應便是小可悔罪。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初喚無罪。第二喚犯中罪也。 盜戒第二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盜戒以六緣成不可悔。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盜心。四興方便取。五直五錢。西域一大錢。直此方十六小錢。五錢則是八十小錢。律攝云。五磨灑。每一磨灑八十貝齒。則是四百貝齒。滇南用貝齒五箇準銀一釐。亦是八分銀子耳。六離本處。今云取他重物。即是他物。他物想。直五錢之三緣。用心即是盜心。用身即是興方便取。離本處即第六緣。六緣具足失無作 戒體也。 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此三種取。皆辨所興方便不同。同以六緣成重也。 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輕慢取。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 此五種取亦是方便不同。同以六緣成重也。 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 此正釋五錢以上皆名為重物也。不論何物。但使本處價直八分銀子。取離處時。即犯不可悔罪。 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 未具六緣得方便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已具六緣便失戒體。不論受用與不受用。 五寶即五金。所謂金銀銅鐵錫也。似者像也。以金銀等作諸器具。名為似寶。若未成器諸金銀等名為生寶。故云生像金銀寶物。謂一者生金銀寶物。二者像金銀寶物也。或云七寶。準例可知。 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衣皮床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蓐者。一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右手著左手。如是身分名為異處。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奧。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且如毛蓐自物放一重上。他物放二重上。或自物放一色上。他物放異色上。今取他物離彼二重。置一重中。離彼異色。置一色中。則令他人生失物想。故為離處。而具六緣。更犯不可悔也。左肩右肩等。例皆如是。若無盜心。則雖左右數移。豈有罪哉。 衡。轅前橫木所以駕馬。軛。轅前橫木所以駕牛。舷。音弦。船之邊也。負棟曰梁。屋脊曰棟。椽桷。音傳角。皆屋椽也。 盜水中物者。人 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即名離處及以盜心沈著水底。亦名離處若舉離水時。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未離彼處故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離彼處故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是為離處及沈著水底亦名離處皆犯不可悔。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具六緣故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 犯中可悔。方便罪也若以咒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具六緣故若至餘處。犯中可悔。亦方便罪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雖非有主物從盜心結罪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具六緣故。從鳥主邊得罪若待鳥時。犯中可悔。是方便罪餘如上說。又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是無主也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亦從盜心結罪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準上應小可悔。中字恐誤。不則上亦應云中可悔也。餘亦如上。若居士蒲簙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 簙錢為戲名摴蒲。雙陸戲名六簙。賭簙家所用馬子及圍棋子。象棋子。骰子之類。皆名為齒。轉齒者。偷棋換著乃至用藥骰子等也。準優婆塞戒經及梵網經。則蒲簙等事亦犯輕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轉齒勝他。全是盜心故犯重也。 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不可計價直故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無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計直輕重所盜經卷若直五錢以上則不可悔。若減五錢中可悔也。夫盜田者。有二因緣奪他田地。一者相言即告狀訟於官府也。二者作相。即立標示界限相也。若居士為地故言他得勝。若作異相過分得地。直五錢者。犯不可悔。有諸居土應輸賈稅而不輸。至五錢者。犯不可悔。復有居士至關稅處。語諸居士。汝為我過此物與汝半稅。為持過者。違稅五錢。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異道。使令失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若稅處有賊及惡獸或飢餓故示異道。令免斯害不犯。又有居士與賊共謀。破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錢者。犯不可悔。盜無足眾生者。蛭蟲蛭音 質。水蟲也。于投羅蟲等未見翻譯人取舉著器中。居士從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選擇如上。盜二足三足眾生者。人及鵝雁鸚鵡鳥等。是諸鳥在籠禁中。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盜人有二種。一者擔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盜心擔人著肩上。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過二雙步。犯不可悔。餘皆如上說。盜四足者。象馬牛羊也。人以繩繫著一處。以盜心牽將過四雙步。犯不可悔。若在一處臥。以盜心驅起過四雙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牆壁籬障內。以盜心驅出過群四雙步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為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時。我當盜取。發念之機。犯中可悔。若殺者。自同殺罪。殺已取五錢肉。犯不可悔。復有七種。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輕物四錢以下犯中可悔。又有七種。一者己想。謂是己物二者同意。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三者暫用。不久即還本主四者謂無主。不知此物有人攝屬五狂。六心亂。七病壞心。此七者取物無犯。有一居士種植蘿蔔。又有一人來至園所。語居士言。與我蘿蔔。居士問言。汝有價耶。為當直索。答言。我無價也。居士曰。若須蘿蔔。當持價來。我若但與汝者。何以供朝夕之 耶。客言。汝定不與我耶。主曰。吾豈得與汝。客便以咒術令菜乾枯。迴自生疑。將無犯不可悔耶。往決如來。佛言。計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莖葉華實皆與根同。有一人在祇洹閒耕墾。脫衣著田一面。時有居士。四望無人便持衣去。時耕者遙見。語居士言。勿取我衣。 居士不聞。猶謂無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隨後捉之。語居士言。汝法應不與取耶。居士答言。我謂無主故取之耳。豈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將無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諮質此事。佛知故問。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謂言無主。佛言無犯。自今以後。取物者善加籌量。或自有物雖無人守而實有主者耶。若發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者。犯中可悔。取而滿五錢。犯不可悔。 欲偷未取下可悔。遠方便也。取而未離處中可悔。近方便也。文缺略。不滿五錢中可悔。未失戒也。滿五錢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須取相懺。例如殺戒中說。所有世閒性罪償足自停。較殺業稍輕耳。 婬戒第三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 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於欲境界忽起尋求名為欲覺。由欲不遂而起於恚。欲之與恚同依於癡。三毒既具則為一切結縛根本。違清淨行能招此世他世苦報。故名不淨惡業也。 是中犯邪婬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遠方便也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近方便也。 婬戒以三緣成不可悔。一婬心。謂如飢得食。如渴得飲。不同熱鐵入身。臭屍繫頸等。二是道。謂下文所明三處。三事遂。謂入如胡麻許即失戒也。 若優婆塞婢使已嫁有主。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婢使末配嫁則未有他主。若欲攝受。便應如法以禮定名為妾為妻。皆無不可。若非道行婬壞其節操。致使此女喪德失貞。故雖不失戒體而後報罪重。所謂損陰德者。幽冥所深惡也。 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若優婆塞共婬女行婬。不與直者犯邪婬不可悔。與直無犯。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婬。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謂一日一夜八關戒齋行婬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弟子淨戒人。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夛也。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亦不得犯。犯者同名破他梵行。問。犯他淨行固名重難。設有反被受戒人所誘者。是遮難否。或不知誤犯。後乃悔恨。誠心發露。許受五戒及出家否。答。若知彼已受戒便不應妄從其誘。然既被誘。罪必稍減。不知誤犯理亦應然。但懺悔之方決非輕易。應須請問威德重望深明律學者。乃能滅此罪耳。 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 如伊羅龍王。 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以此戒法師師相授。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法身。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伊羅龍王。具云伊羅跋羅。亦云伊羅 。伊羅樹名。此云臭氣。跋羅此云極。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不過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遂致頭上生此臭樹。苦毒無量。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猶未肯犯。獨此婬戒人最易犯。故偏於此而結示也。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壞塔。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妄語戒第四 佛告諸此丘。吾以種種訶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斷三界煩惱盡向羅漢者。斷無色界思惑將盡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斷欲界煩惱盡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惑若須陀洹斷見惑盡乃至向須陀洹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若得初禪離生喜樂五支德相應第二禪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第三禪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第四禪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四無色定所謂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此云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云得。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捷疾鬼薜荔亦云閉麗多。此翻祖父鬼毗舍闍噉精氣鬼鳩盤荼甕形厭魅鬼羅剎可畏鬼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此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即羅漢 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五前人領解。若向聾人。癡人。不解語人說。及向非人畜生等說。並屬中可悔罪也。 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說。未遂本心故也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準十誦律。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淨。妄言持戒清淨。未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並犯中可悔罪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遠方便也。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或誤說或說不了了。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 酒戒第五 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未見翻譯是處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未見翻譯兇暴惡害。無人得到其處。象馬牛羊驢騾駱駝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榖。長老莎伽陀或云槃陀伽。或云般陀。此翻小路邊生。又翻繼道。往昔慳法又喜飲酒。今生愚鈍。一百日中不誦一偈。佛令調息證阿羅漢。遊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婆提。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 。入村乞食。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兇暴惡害。人民鳥獸不得到其住處。秋榖熟時破滅諸榖。聞已乞食訖。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泉鳥樹下敷坐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 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餅。髓餅。波波羅餅。龍復放霹靂。莎伽陀即變作種種歡喜九餅。龍復雨弓箭刀稍。莎伽陀即變作優 羅華此云青蓮波頭摩華此云紅蓮拘牟陀華。此云黃蓮時龍復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 羅華纓絡。薝蔔華纓絡。婆師華纓絡。阿提目多伽華纓絡。薝蔔。此云黃華。婆師。此云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阿提目多伽。舊云善思夛華或翻龍甜華。 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長老莎伽陀知龍勢力已盡。不能復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言。我從今歸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兇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其所。秋穀熟時不復傷破。如是名聲流布諸國。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穀熟時不復破傷。因長老莎伽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蘇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門噉是名蘇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閒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梨衣等。灑水囊 杖油囊革屣鍼筒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爾時佛與阿難此云歡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時生。為佛侍者。又翻慶喜。又翻無染。 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坐床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坐床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兇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駱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土。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 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人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佛種種訶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穀酒木酒。榖酒可知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華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穀酒。咽咽犯罪。若飲醋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噉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噉滴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澱。隨咽咽犯。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醋。謂味酸也。但是飲之能醉。不論味酸味甜皆悉犯罪。麴者。作酒之藥。滴糟者。即今燒酒。酒澱者。澱音殿酒之滓垽。音印似酒者。果漿等變熟之後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為防過故。與前四根本戒同制。三緣成犯。一是酒。謂飲之醉人。二酒想。 謂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入口。咽咽結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 問。原集以歸戒彙釋置此經後。今何附前耶。答。原集簡略。順便附此。今廣集週足。當置在前。蓋三歸五戒。佛初成道。即有耶輪伽之父母最初為歸戒之優婆塞優婆夛。時有比丘與優婆塞夛三眾。尚無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之三眾。至此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六眾弟子已全。況淨飯王之請如來之說。祇明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便無疑惑。未曾問答三歸之義。故歸戒彙釋宜在前也。又問。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六齋日加受八戒。在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之內。亦即梵網不敬好時之戒。今何故在此經後耶。答。佛制持八關齋戒。不拘白衣近事大乘小乘。但於齋日。佛聖誕日。父母尊長生死日。自生日。作諸念誦功德日。皆應持八關齋戒。所謂齋者。過午不食而為齋體。八支閉悉以助成齋。良由生死正因無如婬欲。生死增緣無如飲食。但白衣近事不能永捨眷屬。所以終身五戒。但除邪婬。若受八關齋戒唯制一日一夜者。嚴禁過午之食及婬欲之念。大智度論云。於六齋日定受八戒。修積福德者。是日惡鬼逐人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但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語云。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不過中食。以此功德非特遠離災橫。實能成尌出世涅槃。又提謂經中。明八王日受八戒。所云八王者。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日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所以受戒。凡齋戒日不得鞭打眾生。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見下威儀經說。不得起貪欲瞋恚煩惱等邪覺。更須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雖不破齋戒而齋戒不清淨。具見齋經說。此經有科註一卷今節錄。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輾轉流通者現眷咸安樂.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本文档为【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7-30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