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报告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报告汇总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报告汇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报告汇总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著 作 名 称: 读书报告的两个组成部分(2000字以上) 一、著作背景和作者的思考(50分) 作者撰写此书的原因:教育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放下对死亡的恐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时光。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第一种情感,最深刻的恐惧来自死亡,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欧文雅隆先生以他自身以及他的病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写了这本颇为好读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现年75岁的欧文雅隆14岁的时...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报告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汇总 课程读书报告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及要求 著 作 名 称: 读书报告的两个组成部分(2000字以上) 一、著作背景和作者的思考(50分) 作者撰写此书的原因:教育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放下对死亡的恐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时光。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第一种情感,最深刻的恐惧来自死亡,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欧文雅隆先生以他自身以及他的病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写了这本颇为好读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现年75岁的欧文雅隆14岁的时候曾与死 亡擦肩而过,经历过三位恩师的死亡,杰诺梅.弗兰克、约翰.怀特霍尔、罗洛.梅都以自身的死对这位心理治疗界公认的大师造成影响,对死亡的在场感、深厚的哲学功底与心理治疗经验使该书的思考和认识既温暖亲切而又睿智。欧文雅隆非常善于在掩藏的咨询访谈与梦的解析中带领咨询者识别死亡焦虑,出其不意地揭开咨询者掩饰的焦虑和恐惧:对虚无的恐慌、对死亡甚或愤怒暗示的认同、对今生不尽人意的遗憾、对关系的挑剔、波动影响、适应困难、分离焦虑、自怜、漫长的哀伤、乃至强烈的性欲、或是对关系的厌倦„„都有可能源自对死亡的焦虑。 1. 作者试图解决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向死求生,在走向死 亡的路上安然而活,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而又无所不在。看 看满街的美容塑身整形广告、健身房、减肥药、养生馆、琳琅满 目的化妆品、营养品、滋补酒、乃至古代的炼丹术,近代的壮阳 药卵巢保养等等,无一不在宣示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衰老的恐惧。 亲身经历的伤逝常常带来对无常的焦虑与恐惧,往往使人惴惴不 安夜不能寐,生命的重心失之阳光。仅是自杀的传染性已经足够 令人感叹生命的脆弱轻薄,更不用说汶川大地震这样巨大的自然 灾难造成的死亡,那幸存的人们,多久才能真实直面突然崩塌的 关系与生活困境,该书也可算是生命教育中生死学的入门读物: 尽管宗教信仰常常对恐惧死亡和未知的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安抚和 治疗效果,欧文雅隆还是根植于现世存在的世界观,拒绝超自然 的信仰,不相信来世,他认同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和“那没有 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并将之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哥 德、易卜生、卡伦.霍妮、马斯诺、六十年代美国的潜能运动以及 当代的自我实现观念相提并论,构成他在此书中的哲学基础。 2. 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考:直面死亡,重视当下的生活,是 未知生,焉知死,在有限的此生中,重视当下的生活,自我觉醒, 活出自我。直面死亡,拒绝思考前世,也不叩问来生,是为了更 好地活在当下。 3. 欧文大谈伊壁鸠鲁的生死观:“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 既然死了,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呢,” 如果这断绝妄想的生死观真能令人改变观念,放下恐惧,直面死 亡,在死亡中体验觉醒,活在今生,重视此时此地, 1. 2.那也许正是此书有趣的地方之一。 3. 4.但是,如果恐惧已经根深蒂固成为惯性,那么,仅仅从观念上灌输未必能帮助对方真实地放下恐惧。好比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总是跟他说黑暗没什么可怕,还不如陪他一起走过黑暗,或者就让他相信黑暗之中另有光明。陪伴,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治疗,陪伴本身就很容易达成治疗,某些时候,宗教对于信徒就象是黑暗之光。来世,只是宗教对此生后果的设想,何况宗教对之有很多充满安慰的设想,不论灵魂的有无,不考虑后果的生活,仍旧是失之理性的生活,而如果 某些认同感能减缓焦虑或者恐惧,就可以让之拥有这种认同感。关于宗教,欧文雅隆有失之谨慎的地方,如果他能借鉴一下伏尔泰对于宗教的态度,可能更能帮助人战胜恐惧。活在当下若不能被正面理解,很可能导致负面效果,诸多人当下的生活都在放纵欲望,歇斯底里地想要抓住一些什么,证明一些什么,有时不惜伤害他人荼毒自己,看上去是在拥抱死亡,其实不过在浪费生命消耗生命,反而不能使当下的生活更美好有质量。 5. 6.虽然死亡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它也从精神上拯救我们。此书中,欧文没有如其他哲学家一样思考生命来自何处,也不关心生命去向何处,但是,他关心生命当下的心理健康。欧文雅隆并不隐藏自身曾经对死亡的恐惧,也不回避自己有时对来访者的无能,因此,这本书最可贵的是——你在和一个真实的欧文雅隆同行,一起面对死亡,认识焦虑,一起通过关系克服死亡的恐惧,向死求生,走向成熟。那种咨询师和咨询者构成同盟的设想和坦然对自身错漏的分享,是诸多受过传统咨询师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的人所难以接受和羞于承认的,但也是欧文雅隆异于常人的地方。 7. 二、你认为书中最有意义的三段话(50分) 1.第一段话,为什么, 2.第二段话,为什么, 3.第三段话,为什么, 说明: 1(读书报告格式按照教师规定的要求实行; 2(一律采用手写稿件; 3(读书报告上交时间:第九周课后。 好几年前写的读书笔记。注意这里有不少笔者的私货=V=。。评论占了不少部分。 第一章 死亡之痛 吉尔伽美什:“你将变得暗淡,不闻我的呼唤。当我死时,岂不也像印齐杜般,我心伤悲,畏惧死亡” 当我们出生了,便有死了。死亡,是所有人的终极之痛。 作者在文中说:“对所有人来说,这种痛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种普遍的不如意感”。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死亡,可以说是一切痛苦之源,又是一切痛苦的终点。 如果说人生有问题的话,那么死亡就是唯一的问题,无论是哲学,艺术,宗教,乃至理性科学,都与此问题息息相关。 人生的旅途中,出生,成长,追求,爱,享乐等表现也无一不与死亡 密切相连。 其实死亡的焦虑一直在那里,在人的内心深处。“我们无法对自己的灵魂深处撒谎” - 柏拉图。 作为心理治疗来来说,如果能解决了这人生唯一的问题,那就相当于解决了所有心理问题。 即便是这个话题可能太宽泛,甚至有些抽象,不太容易实施,但也远比某些只关注表面现象的治疗意义重大深远的多。 本书的名称“直视骄阳”就是要你看到源头,让你直接面生命的痛苦之源 - 死亡。 为此,作者先从自己亲历的临床案例入手,并展开论述,然后一方借鉴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伟大心理学家们,一方法从遥远的古希腊汲取精神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死亡焦虑恐惧的治疗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最后作者还直面自己的死亡,与读者同行。这使我感受到了作者令人尊敬的真诚。 下面就具体分章来说下作者的论述和自己的感想。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死亡本来什么都不是,死亡却成了一切” 其实我们每天都能接触死亡(Thanatos),或许它没直接出现,但它往往只是批了件马甲出现,尤其是它兄弟睡眠(Hypnos)中。 如果你在恐惧丢失过去,或是担心没有未来,那其实就是在恐惧死亡。 外显的死亡焦虑 担心死后的痛苦,恐惧nonbeing的未知存在状态,自己世界的消失。面对必然的结果,如此虚幻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留下自己的足迹,获得生命的意义;尽可能活在当下 隐秘的死亡焦虑 珍妮的案例说明,死亡不仅是焦虑和痛苦种子,而且是人生孩提时代就播种的种子。 每一次噩梦,就是这种子在试图出土;每一次目睹和闻见重病与去世,就是这种子试图发芽。 但千万别以为你远离那些的时候,就和死亡毫无相关了。“在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什么”。 苏珊的案例表明,没有指向的死亡焦虑,实际上就是死亡焦虑。 我们极端地爱别人,例如孩子,其实就是想让他们代替自己变得不朽。然而那却逃避了自己,使我们无法直接面对自身的问题。 爱的表现并不是极端的。只有在稳定亲密的关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意义。否则,任何观念都没有任何用处。 第三章 觉醒体验 如果因为什么原因,死亡的种子在你的意识开始出土,乃至发芽了,甚至你能直接感受到死亡的焦虑了,那么,请千万别害怕。 如果你有这么一个机会,用自己的生命去直接面对它了,那么之后,你的生命并不会变成痛苦和绝望的土壤,让死亡加速成长。 无论是《圣诞颂歌》的斯可鲁奇看到自己未来凄惨的晚景,悲哀渺小地死去,还是《战争与和平》皮埃尔本应枪决死刑后的绝处逢生,都导致了他们的一种觉醒体验。他们直视了自己死亡,但又觉醒自己的生命。 自有文字记载起,先贤们就明白了“生死相依”的道理。无论是古希腊的斯多各学派,还是基督教的奥古斯丁,无论是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还是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都说出过这个道理。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宗教和哲学也都是为死亡的准备。“唯有面对死亡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我最喜欢泰戈尔的一个比喻:“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 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这样的话大概有很多很多,我也不多说了。作者根据这些先贤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于是乎,我也若有所得,做出了一个结论:“你的药就要从你的病中去找”。《直视骄阳 - 征服死亡恐惧》读书笔记 接着作者谈到了海德格尔,区分了两种存在类型:本真的存在(如是)和非本真的存在(如何)。有了解的都知道,海氏和东方思想尤 其是道家有共通的地方,这两种存在由此可以分别诠释为按照自然本性真实地活,和在某种模式和观念的束缚下而活。说白了,就是前者活出真我,或者活出假我。那么,如何活出真我呢,那就是作者所要说的,觉醒体验,直视死亡的觉醒体验,会让人时刻保持关注生命本身,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些改变,而不是去追求和享受转瞬即逝的东西,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 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官员伊凡?伊里奇之死,在绝症后才发觉自己全部人生全部用来追求名誉声望和金钱,其实就是一直在逃避自己死亡必将到来这个事实。不过还好,最后他觉悟而不是绝望了,他在自己最后的日子里,温柔地对待一切人 们,最终在充满爱心的愉悦之中黯然阖眼而不是在痛苦中死去。 所谓Mindfulness of being,“自我知觉”,确实引发了重大的个人改变,而这就是作者说的觉醒体验作者还罗列了一些会引发觉醒体验的事情,如果丧失爱人,患有危机重病,亲密关系破裂,生命重要的里程碑,重大创伤,子女离家,失业或跳槽,退休,去敬老院,能传达内心深处有影响力的梦等等。 之后,作者举了不少亲历的真实案例,让人读起来感慨不已。 世事永无常 - 爱丽丝的故事 丈夫走了,目睹着他渐渐失忆,生活不能自理,那痛苦的记忆,时时让她悲痛不已。她害怕死亡侵袭自己本已孤独的家。然而不仅是年少就相知的爱人,现在就连充满美好回忆的家,她也必须决定要处置了。那些珍贵的乐器,独一无二的回忆,丈夫弹奏出的声音与笑容,都要随着她去敬老院,而被舍弃了。那是痛苦的,不,是痛苦万分的„„。但是她终于回想起了,他们也并非是这里最早的主人,于是她悟出和读出了“Anicca”(无常)。于是她听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话“„„可怕的是,那生命才是深渊本身,断裂的桥,只不过是他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虚假世界”。 我真的很庆幸,为她高兴,她最后没有使家成为坟墓。她搬到了敬老院里,丢弃了过去,反而开始了新生的未来。她不在孤单,变得自由自在,在80岁有开始了新的人生。 死亡焦虑改头换面 - 朱丽叶的故事 密友去世,于是她开始关心个人安危,高山不去,深水不涉,小病惊慌,飞机不安。 作者对此一眼看破,开门见山,立刻问出朱丽叶自小时候起就存在的死亡焦虑。“如果死了我就什么也不能做了”这是她所害怕的。继续深入,她爱画画,又有天赋,但为了赚钱而学了心理学。不过她还是常画画,只不过经常是只画一半。这为何解呢,经作者一分析便知,原来她内心是深信自己潜能,为此便不去探究自己的极限。她永远对自己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更好,甚至潜意识以此去对抗死亡。 然而她是害怕死亡的,因为她没做自己觉得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的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作者最后如是说,“你越不曾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他还提到了尼采的“圆满人生”和“死的其时”。亦是如此。 兄弟之死的长期阴影 - 詹姆斯的故事 哥哥年幼就死了。他看了哥哥的书。那是一本相信外星人是造物主的神秘学读物。于是那便留在了他的心里,成了他企图对抗死亡的武器。他潜意识里相信哥哥还活着。而这些过去,竟然在现在只以生活工作不如意表现出来。最后作者帮他认识到了这点,他也由是走出了阴影。 敲定了,定下了 - 派特的故事(重要决定引发觉醒体验) 派特的婚姻痛苦地破裂了。但她又邂逅的一个很好的男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她却迟迟不敢进行决定,接受对方。最终她在作者的引导下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原来“选择另一个男人说明那次破裂时针的,这意味着我再也不能回去了,永远不能回去了” 每个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每一次选择,就会让人生更确定。于是便“未来的可能性不再有可能”(海德格尔的死亡定义)。 人啊,是总是幻想自己一直不断上升成长,有更多可能,但那只终归是幻想,古希腊就眷恋自己的黄金时代。现在只是现在,你若看清了真实,就会明了不选择也是一种逃避,甚至,是最糟的选择。 重要生活事件引发觉醒体验 这类有校友重聚,遗产安排,生日和周年纪念等。“我们在纪念什么呢,也许是试图抹去时光飞逝带来的悲伤”。 梦引发的觉醒体验 如果你梦见一只野兽在追你,那说不定就是死亡穿上了兽皮而已。 哀伤之梦引发觉醒体验 - 马克的故事 如此高大,能干的保护着姐姐去死了。于是她开始一生在漂泊,安排一次又一次旅行,抓住一切机会去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他觉得,在任何地方扎根都会让他自己成为一个不挪窝的傻瓜,整个人生不过就是坐以待毙了。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姐姐在一条河的对岸。于是他知道自己早晚要过河,认识到了自己恐惧的缘由。直面这些后,慢慢投入了自己的生活。 退休的外科医生 - 雷的故事 在同学聚会的梦中,为什么以前的班级照竟没有自己的呢, 治疗结束的梦 - 凯文的故事 流下沙子的仓库,象征停尸房的沙漏。于是,我便感叹道,谁说本我的潜意识只知道欲望啊,人家分明是杰出的浪漫诗人,你看看,用比喻的能力简直不逊于但丁嘛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伊壁鸠鲁也是当时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作者在这本书中很推崇他。花费相当了一些笔墨去介绍他的思想,并借助了这些观念去应用于死亡焦虑的治疗。 伊壁鸠鲁的思想 他明确地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减轻痛苦,而人类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所不在的死亡恐惧。这点我相当同意,正如一开始我所说那样。借着他指出不可避免死亡恐惧剥夺了人生的快乐,人的一切行为,由于死亡,在本质上都是没有意义的。许多人对此要么充满仇恨地自杀,要么沉溺与狂乱和迷茫来逃避真相。 而人无止境地追求新奇事物,也是为了留住那心底的快乐。若能学会回味美好,就不需要没完没了地追逐享乐。 据说他死的时候,尽管疼痛难忍,却能通过回忆和朋友学生之间令人愉快的关系来保持平静。 大概以上观点,会为大多数所接受吧。但这里请让我穿插一下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他和伊壁鸠鲁看上去完全相反。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的回忆,再美好,一旦过去就成了已死去的东西。人们之所以回忆过去的美好本质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而这种逃避反而会加剧人们对现实不如意的痛苦,使人们更无法纯然 面对真实,全然活在当下。克克认为,只有当下是真实的,新鲜的生命,而过去和未来都是记忆对思想的投射。而没有了过去未来的束缚,人才会真正自由,全然充满热情,有爱地面对真实的世界。 我得承认,我更佩服克里希那穆提,他说得更接近本质。不过,伊壁鸠鲁说的也不错。他们也不是绝对矛盾的。 我的理解是,克里希那穆提要人们把记忆放在硬盘,人不是人的内存,这种人才会有最高系统资源。甚至在这种状况下,人是没有那个死思维创造的“我”,也就没有了和世界的二元对立和分离。即所谓“观者即是所观之物”。 好了 „广告时间完毕,让我们现在回到伊壁鸠鲁。他当时已经预见了有关潜意识的观点,并强调大多数都未意识到死亡恐惧带来的种种看似正常的伪装。那么,他对死亡有什么观点呢, 第一。他认为随着肉体的死亡,灵魂也会死亡,即使说它否定灵魂不灭。伊壁鸠鲁察觉到 人们借助某些灵魂不灭的宗教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现实,并助长了宗教权势的扩大。他认为如果灵魂不灭,有天堂地狱,人们在生的时候就会更加恐惧死亡。 这不仅和更早一些的苏格拉底是针锋相对,更是和大多数宗教是完全对立。毕竟如果没有类似超越现实之外的威慑力,为道德提供基础的话,人一些人是容易走向纵欲和毁灭的极端的。也难怪,虔诚的但丁会在第六层地狱就是为那些不相信灵魂不灭的伊壁鸠鲁信徒准备灼 热坟墓的酷刑,并让他们具有只能看到未来而看不到现在能力,惩罚他们生前只知道现世的快乐,不承认灵魂的来世。 在这里,我得说下自己的看法,尽量客观。因为我自己就同时深受两种思想的影响。 首先,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的,但论述的并不严密。伊壁鸠鲁是混淆了意识和灵魂。 按照我的看法,灵魂好比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意识好比是在硬件在操作系统上的运行的。 计算机坏了,自然机能会停止,然而操作系统的信息却可以继续存在。 如果操作系统装在别的硬件上,比如但丁在炼狱中提到的以光和其他物质,根据灵魂的信息构成实体,可以运作,就可以继续产生意识。 其次,他认为“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我就不需要害怕来世”。但有些时候恰恰相反,我甚至认为,有相当的人,是期望来世的。 运作的意识,从来不希望自己停止。人们害怕自己的意识终止消失,甚至甘愿承受痛苦。王小波在写自己小时候时曾这样想,“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坏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会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痛„„” 然而,我并不说他的观念是不对的,不好的。对错前面已说,他只是有些粗糙。 而在好与不好上,他则可能是说的最好的。在这里,我们继续请出克里希那穆提(鼓掌~),我们会看到,刚才还与伊壁鸠鲁看似有矛盾的老克,现在又似乎与他统一战线了。没错,克里希那穆提是明确指出,人们是借助宗教的轮回,重生等观念来逃避当下的。那些相信灵魂不灭,轮回,重生的人,都是用一种已有的观念充满了自己的头脑,他们顽冥不化地固守那些观念,只是思想妄图延续自我的表现,对死亡恐惧潜意识的具现化。 (不过,我还得说下,克里希那穆提虽然指出这类观念的根源和恶果,但他似乎并没有直接对其否认。他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妄的投射。灵魂的存在与否,也只是一种投射。通过我的猜测和理解,那应该是个不可说的问题,说出来的思想只能是虚假的。但是他提到过,如果你能时刻活在当下,找到那个“真理”,“上帝”或者“梵”,就找到永恒了。 关于这点,可以对照佛陀的态度。佛陀认为人是不存在灵魂的,但是又认为是存在的轮回的 众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跳出那轮回,达到那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至少在形式上有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不统一之处。) 也许这正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话:“凡可说的事情,我们可以说的很清楚;对于不可说的事情,我们最好保持沉默”。 不过话又说回来,佛陀和克真正关心也不是这类问题。 据说,曾有人就“存在”的缘由询问佛陀,而他却严峻地说:如此诘问,非徒无益,而且无关。 接着,伊壁鸠鲁继续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即是说,“我”和死亡既然永远不会同时存在,那人为什么要害怕自己根本自己根本不可能感觉不到的东西呢, 最后,他的论点是“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和出生之前一样”。正所谓“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而这两片黑暗毫无区别。 在这里我得指出伊壁鸠鲁的观点是朴素而自然的,大概很多人也都想到过这样的情景。也得指出,对很多人来说,伊壁鸠鲁这种观念未必很有效。后面作者也会谈到,仅有观念是远远不够的,观念只能对某一部分有效。毕竟,观念是意识层,而死亡恐惧时潜意识层。如果观念的不能深入到潜意识,观念就不会对人自身起什么作用。 作者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就是“波动理论”,。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次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我们每个人就像波动,即使在最微小的分子层次这些波动也会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波动影响并不需要你留名后世,也许你的一句话,一个微笑就已经影响了你周围的人,甚至世界。(这里让人想起物质波,和蝴蝶效应)。芭芭拉的故事就很好印证了这一点,“从她的朋友中找寻她的身影”, 你的某些东西,确实可以再你周围的人们身上传递下去,这便是“善行使人不朽遗泽后世”。 “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实际上,波动影响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 每个人都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周围,也被周围影响着。我甚至觉得,波动影响的内涵其实已经和佛教的“因缘”十分相像了。 而作者也讲了无常,并引述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无意义感正是无常的固有本质”。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时间来延长自己的价值。如果你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消解了生活中的无意义感,乃至死亡焦虑。而这与强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此时此地”充分地活着也是一致的。 除了以上两个重要的观念外,作者还讲了其他一些观念,并附有实际案例。“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提醒人们拒绝和逃避选择,有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 引用的尼采的几句话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推崇。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有关“永恒轮回”的观点在治疗中运用。如果你觉得自己人生没有意义,害怕死亡,那么如果一个恶魔告诉你,只要你同意,你的生命可以是永恒轮回的,你愿意这样么,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生命只是由外部决定的话,那么生命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只有你, 只有你“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才会让感到生命的意义。如果你觉得过得不好,有遗憾,那也只有你才能改变它。 死亡焦虑就是这样,他和人生无意义感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即你越觉得没有自我实现,没有经历过充实的人生,你体验的死亡焦虑也就越大。 这种焦虑的表现可以是德鲁斯对自己自我囚禁,也可是珍妮的害怕改变后将更糟糕。 即使人们跌倒了,也常常会收益颇丰,“在跌倒的地方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 也有人是这样,他们试图避免更亲密美好的关系,以避免在旅途结束时更加悲伤痛苦。 作者引述了奥特兰的观点指出,这实际上是“生之焦虑”和“死之焦虑”相继相持的体现。 奥特兰认为,一个人一生发展会不断地追求个性化,以及自身潜能的实现,但代价是远离别人感受孤独。当那种孤独的痛苦“生之焦虑”变得无法忍受,又会重新回来,逃避那种分离,在融合中寻求安慰。在这“生之焦虑”和“死之焦虑”两级之间,在个性化和融合之间,人们穿梭摇摆,耗尽一生。我很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我自己就有过这种体验。 最后本章作者讲了叔本华。叔本华说外在金钱和财富是无止境的,我 们拥有的越多,要求的也越多,就如海水,喝得越多,越觉得饥渴。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野是瞬息万变的,你若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就会成为失去自己奴隶。 好良心,远比外在的物质,好名声重要,“事件本身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他告诉我们,只有内心平静,身体健康,人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而庄子也讲“行莫若就,心莫若和”。 下面一章将讲有关关系克服死亡焦虑的内容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观念真正化为力量,就不能仅仅是观念,它要为人所接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下一章正是本章观念的运用。另外稍微提到,考虑治疗师和治疗者之间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正如本书作者的核心方法之一。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将,这章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观念或者行动,而是二者的结合。 对于前面的内容,作者也说道“能使那些观念真正奏效的附加因素,就是人际连接(human connectedness)” 当然,关系不仅仅是人际连接。任何关系都可以 人际联结 无需置疑,“人类的对归属感需求是一种强烈的基本需求”。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小时候孩子和母亲,成年后和伴侣, 都是这种基本需求的重要表现。然而,死亡却是孤独的,不仅是与他人的分离,更是与整个世界的分离。 作者指出,人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 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与人隔绝的痛苦。很显然,孤独强化了痛苦。泰戈尔说“独一无二只是空虚,第二个才使它真实” 这说明,个体孤独不仅痛苦,也很空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第二种孤独是存在的孤独,“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在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这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说和别人在一起交流,如果共同的东西是公共的世界的话,那么每个人独有的自己的世界,就构成了存在的孤独的界限。 临近死亡,这些也都要消失,那些自己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世界也将消失,正如一首古老的圣歌写到“你只能独自走过那孤独的山 谷” 那么如何克服孤独,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人际联结呢, 那就是同理心,能够敏锐体察别人的痛苦和焦虑,并愿意和对方一起分享和交流。作者提到,如果是严重被死亡焦虑困扰的话,可 以去参加一些共同的治疗团体,会很有帮助。 如何去帮助一个面临死亡的人提供最大的帮助呢,作者在这里提到了在场的力量,“你纯然的在场”,并又讲了艾丽斯的故事。 前面说到过了,她不愿抛弃自己充满乐器和回忆的家,对于她说了,离开它,就意味着一切的终结。艾丽斯在那时候,已经知道了作者很多观念,也知道它的正确,可以她依然无法停止恐惧。然而作者没有放弃,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无论你感觉多么恐慌,我都不会回避你或是抛弃你”。到最后,艾丽斯的恐惧终于得以减轻了。这就是作者指的“在场”的力量 。在这里我稍微插一句,所谓观念的东西,改变的只是意识层次,而死亡的恐惧,深埋在潜意识层次。或许在场在意识上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但那却能改变人的潜意识。自然会比单纯的观念要有效的多。 接着作者指出一种建立亲密关系联结的方式,及“自我暴露”,这当然不是刻意的,而是在人际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如果能做到 这样的话,你和别人的关系就能越持久。对于人类来说,只有人是同伴。 然而,作者又似乎多余似引用别人说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害怕。对这个细节,我发现一个小弱点,即作者是太关注人了。作者的治疗方法也是围绕如此。这诚然没错,但还是被心理治疗这个范畴本身给限定住了。如果可能的话,我认为,通向自然侧的方式,对心理治疗可能 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也更本质。这同样并非一种观念,我想起了道家的产生与自然的印度教及其修行。如果可能,那会让你认识到,你与世界从未分离。另外,很明显的是,这样是“将关系拓展到整个自然和宇宙”了。(或许,是作者对宗教的看法使作者没有接近这个领域)。 然后作者讲了和波动影响的结合,即在行动中的波动影响。很明显,在亲密的关系中,波动影响能产生极大影响。而你所传递的,只能是你的善行和美德,这是唯一愿意陪你一直走到死亡的同伴。 在治疗中可以很自然运用以上方法,无论是发掘对方的智慧,还是充实自己的世界,都能在紧密的关系中更加有效。 孤独时痛苦的催化剂,在孤独中是无法做任何治疗的,然而两个人一旦分享孤独,孤独就不存在了,在这时候亲密关系就成了痛苦的减压机。 本章的内容有点杂乱,最后作者讲到了“醒悟”。 以下原文 “记住,对死亡保持觉知,拥抱这人生的阴影会让你受益匪浅。这种觉知会让你的生命之光和死亡的阴影融合,在你还拥有的这人生时拓展,丰富你的人生。实际上,要向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 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如果,以上文字出现在一张陌生的纸条上,我会99%认为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流露。 几乎完全符合克克的法门,然而不同的是,作者前面还运用了“观念的力量”。 而克是反观念的,我也认为更彻底,那才能和真实一切。但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达到那种境界。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读书报告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