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举报
开通vip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有机会和各位同行交流新课程下有关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十分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合》。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整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有机会和各位同行交流新课程下有关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十分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的整合》。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 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 提示 春节期间物业温馨提示小区春节期间温馨提示物业小区春节温馨提示春节物业温馨提示物业春节期间温馨提示 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 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例:文7、文8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坚持》《挑战》…… 如果比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 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尝试虚构。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在各种现代文学体裁中,必须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体裁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虚构不同于写实,它是对现实的加工、变形和浓缩,虚构的目的是要将理性的认识化作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平凡无奇的生活碎片加工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冯骥才曾就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打过这样的比方,他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是悟出来的。”而提到小说,他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某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然而,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虚构能力的写作训练,不宜单独进行,可以教授某些方法,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选择。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都有写前准备。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是让诗为我们空空的皮囊填充内容,填充热爱、激情、感动、趣味和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者最真实的心灵需求。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开掘写作源泉,引入源头活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内在的表达的渴望才是写作的原动力,课堂作文训练能起到的是添一把柴、增一份氧、鼓一把劲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对人生缺少理解,平时又懒于读书看报,那么,再鲜活生动的素材,他也熟视无睹;再启人心智的情景,他也浑然不觉;写作必然陷入选材、立意的困境。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眼光;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立意……”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强调写 作素材的重要、写作技巧的变化,而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写作必然变成一种敷衍,要么肤浅幼稚,要么不知所云,而那些缺少思想认识支撑的所谓的写作技巧也将沦为撩人眼目、哗众取宠的噱头,浅薄而苍白。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四、新课程下宣武区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 五、沉淀、反刍、提升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的展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仰仗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其中审美品位、文化底蕴、思想认识的作用尤其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写再多的作文,也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提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信心,更是贻害无穷。因此,作文训练应当和学生个性化的素材库建设结合起来,在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增加积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借鉴中,提升认识、锤炼表达。这样做,写作教学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思考 1(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2(理想化的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的现实困难 结束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人性之美,我们也有必要培养学生整体观照,抓住特点的能力。但是,一次训练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 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让读者对生活有领悟 人性光辉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真善美\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 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 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而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育才学校樊颖提供,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风景》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高一必修一、二作文专题目录如下 必 一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修 二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一 三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四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必 一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修 二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二 三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四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第一次作文“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的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例:文7、文8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备选题目】 《校园秋色》《却道天凉好个秋》《萧瑟秋风今又是》《听雨》。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如《坚持》《挑战》„„ 如果不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 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尝试虚构。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第五次作文创编寓言 【备选题目】 “成功的花”(选自冰心《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苔花如米小”(来自清朝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诚信》《位置与价值》《包容》。 【思维训练】想象力、创新思维 第六次作文尝试虚构 【备选题目】 1、诗文改写 请以第一人称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改写成一段400字左右的叙述性文段; 请将《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告别”部分改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以刘兰芝、焦仲卿、小姑、焦母四个不同角度讲述同一件事; ?全部使用第一人称,可写成四节,用空行或小标题隔开; ?每个角度的叙述,要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 2、故事新编 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或“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以事实或史诗为内容,对其细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丰富,以此诠释你对话题的认识和理解。如《昭君行》。 3、小说续写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这是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请你续写这篇小说。(课本题目) 4、新变形记 “我是„”(风、小路、门、树、小鸟、电梯„„) 5、小小说创作 请以《临街的窗》为题,自选角度、自定主题,写一篇小小说。 要求:人物形象真实、情节合情合理,表现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80年代冯骥才、张洁曾写过。) 【思维训练】想象力、创新思维 在各种现代文学体裁中,必须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体裁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虚构不同于写实,它是对现实的加工、变形和浓缩,虚构的目的是要将理性的认识化作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平凡无奇的生活碎片加工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冯骥才曾就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打过这样的比方,他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是悟出来的。”而提到小说,他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某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然而,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虚构能力的写作训练,不宜单独进行,可以教授某些方法,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选择。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都有写前准备。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是让诗为我们空空的皮囊填充内容,填充热爱、激情、感动、趣味和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者最真实的心灵需求。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开掘写作源泉,引入源头活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内在的表达的渴望才是写作的原动力,课堂作文训练能起到的是添一把柴、增一份氧、鼓一把劲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对人生缺少理解,平时又懒于读书看报,那么,再鲜活生动的素材,他也熟视无睹;再启人心智的情景,他也浑然不觉;写作必然陷入选材、立意的困境。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眼光;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立意„„”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强调写作素材的重要、写作技巧的变化,而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写作必然变成一种敷衍,要么肤浅幼稚,要么不知所云,而那些缺少思想认识支撑的所谓的写作技巧也将沦为撩人眼目、哗众取宠的噱头,浅薄而苍白。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 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四、新课程下宣武区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 五、沉淀、反刍、提升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的展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仰仗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其中审美品位、文化底蕴、思想认识的作用尤其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写再多的作文,也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提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信心,更是贻害无穷。因此,作文训练应当和学生个性化的素材库建设结合起来,在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增加积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借鉴中,提升认识、锤炼表达。这样做,写作教学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思考 1(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2(理想化的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的现实困难 结束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人性之美,我们也有必要培养学生整体观照,抓住特点的能力。但是,一次训练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 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让读者对生活有领悟 人性光辉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真善美\ 【附第一次作文《感动》3篇范文】 停驻在校门的感动 小学的那段记忆,在我脑海里依旧是那么清晰,或许因为那是我六年摸爬滚打的地方,想忘也忘不掉。,简练地引入回忆, 最记得的,就是那扇生了铁锈的校门,其实是挺低颓的,而且也不大坚固,似乎整个学校最不堪入目的就是这块叫门的铁,可似乎整个学校最让我期盼的就是这扇门。,引入校门~设计悬念, 一、二年级时,上学总有姐姐送我,姐姐从小就带着我,也有七、八年了。每天上学,对我来说不是件容易事,我总是停在校门口再三的对姐姐强聒不舍:“放学要第一个来接我,第一个~”我在校门口的这番行动。人们都已见怪不怪,特别是姐姐,她总是用那干多了活、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好~放学一定第一个来接你。”我总是将信将疑地踏进校门,不时 回头伸出一个指头,向姐姐示意,而她对我的回应就是我看到的夹杂在校门缝中的一个指头。,描写中有形象~我们知道~这个姐姐是一个保姆的形象~为感动作铺垫, 放学的铃一响,我就像放了笼的鸟,怀着忐忑的心情奔向校门,奔向那块我期盼了一整天的校门。,孩子的天性~有厌学嫌疑吗,不去管它, 从来,她从来没让我失望过,铁锈滋生的校门的缝隙中看到的,从来都只有一个身影,就是姐姐~我总会挤出校门,牵着她的手,牵着那双我永远也不想放下的手。 许久,许久,我都没有看到空荡荡的校门外停驻的身影了,没有一份对校门的期望了。 我的脑中时常都会盘旋着这样的景象:生锈的校门,片片栏杆外是一个像姐姐一样等待的身影,第一个到的身影„„,重游故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动油然而生, 回到以前的校园。大门已是一幅新样貌了,我还是忍不住站在这扇门的里面,通过那栏杆的缝隙,捕捉那个第一个到的身影,那第一个停驻在校门的感动。,回到现实中~人不再~只有感动停驻, 点评:这是很成功的考场作文,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描写,使读者的感动有形象具体感人。读罢,我们眼前有门内门外树起一个指头的两个人。文章看似怀人,其实在感动承诺,一诺千金并且持之以恒。 古巷里,门后的老人 我拐进那条小巷里,是夏天潮热的午后,天阴郁着脸,很有风雨大作的意思,而适才喧嚷的集市忽而沉静下来,什么也听不见了。只有头顶上的树叶子沙沙沙地响着。,描写引人入胜, 我站在巷口,望那些灰旧的老房子掺着寡淡的奶白色。心里一片宁静。想着,毕竟是一百年了。,点到时间~为后文作铺垫, 我站在一栋屋子前的门外——那还是古旧的趟门。一位老人坐在门后喝着粥,我的左右两边是曲曲折折的巷子,可以看见人家露台上探伸下来的绿色植物。充盈着生的气息。 老人就是那样安稳地坐着,佝偻着背。他穿着洗旧了的白颜色短袖衣,露出的一截子手臂颜色暗黄,像干瘦的老枝。手指节突耸着,顶起来。那样瘦的一双手~他便是用这样一双手,抓着匙子、舀着碗里的粥,吃着,身旁的一张小桌上放两个碟子,剩了点菜。 他咂,形象,着那饭,脸上沟沟壑壑的皮肉被扯拉着。最后,老人微微仰着脖颈,把剩下的一点粥尽数倒入嘴里。,这一大段的描写~刻画了老人的形象~简练、生动、感人~描写、叙述~是感动的基础, 我望着这画面,忽而鼻头发酸。我发现,我已经被感动了。这是一种„„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我起先还有些不明所以,解释不清自己为何被感动了。但过后才恍然发觉,让我感动的不是什么,是时光~,点到被感动的是时光~笔锋突兀~立意深远, 对,是时光的流逝。我在想,老人该是多大的时候起,便坐在这门后吃饭了呢,小孩子时候吧~而每吃一顿饭,看似充饥。时光却已从这间隙流去了,一年又一年。巷口的树叶子黄了落,而后又绿了。巷子里的韶华,竟也白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光使然, 我泪盈于睫。透过我的泪,我模糊地看到,古巷,门后的老人,定格成了一幅他老天荒的画面———久久久久,感动着我。 点评: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作文,小作者笔法老练,着力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但作者感悟的不是老人,而是时光~读罢本文,眼前有古巷,有老人,有充盈了生机的环境。文章工于描写,有大家风范~文章意境悠远,淡雅,静谧,透过一位老人的形象感悟到“流光容易把人抛”,最后也可以再将 主题更深化一点,指出要珍惜似箭的光阴,不过就此收笔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将无限的感动与想象的空间留给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谭吉林) 幸福的感动 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而我,正是会享受这种幸福的一个幸运女孩。 那年冬天,雪下得纷纷扬扬。除夕前那晚,我趴在窗边看雪。灯光中满是飞舞的雪片,仿佛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接连不断的鞭炮声,洋溢着春节来临时温暖的气氛。一切仿佛都映在橘红色灯光的背景里,包括父母发丝里所夹的依稀可见的几丝银发,在这幅冬夜画中闪闪发亮。 我不会忘记,父母是如何把我养育成人的。他们用淳朴与善良浇灌着我,让聪明和热情渗透了我,使我这朵小小的花儿快乐茁壮地成长。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摔倒过,父母用鼓励的眼神与亲切的笑容,让我振作,重新站起来;忘不了有多少夜,我在灯下温习功课,父母也在灯下呆呆地坐着,默默地陪伴我大半夜------记不得有多少件充满父母亲爱意的小事,忘不掉有多少父母亲太阳般的关怀------ 蓦然,感觉灯光中盛满了爱,在雪花的飞舞中,我的脸上不知不觉湿润了。望着这安详的夜景,我忽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自己应为它做点什么,第二天我要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悄悄起床了。一整夜鹅毛般的大雪,把大地装成了一片亮丽,连窗口射进的太阳光也是那样的耀眼。我急忙推开房门,一推开门,我呆住了。一个雪娃娃立在我家门前,俏皮的神情,头上扣着一顶大红帽,挥舞着“大手”,咧着嘴儿在甜甜地笑。扑哧一声,我也忍不住笑了。“新年快乐~”从雪娃娃后面走出两个人,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温柔地望着我。我的鼻子突然间酸酸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本想给父母亲一个—— 没想到他们却----面对父母亲的笑容,我无言以对。就在那片雪地上,我拉着爸爸妈妈,深情地望了很久、很久„„ 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是呀,让我怎样感谢你们,爸爸妈妈。你们赋予了我生命,你们赋予了我力量,你们赋予了我幸福,而我却无以回报。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 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幸福,谢谢你们让我学会了感动。我明白你们的含辛茹苦,我懂得你们的满心希望,我将尽我的力量给大家幸福,让大家学会感动~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 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 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 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 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 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 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 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 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例:文7、文8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坚持》《挑战》„„ 如果比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 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作为一个北京人,我 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 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尝试虚构。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在各种现代文学体裁中,必须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体裁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虚构不同于写实,它是对现实的加工、变形和浓缩,虚构的目的是要将理性的认识化作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平凡无奇的生活碎片加工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冯骥才曾就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打过这样的比方,他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是悟出来的。”而提到小说,他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 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某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然而,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虚构能力的写作训练,不宜单独进行,可以教授某些方法,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选择。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都有写前准备。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是让诗为我们空空的皮囊填充内容,填充热爱、激情、感动、趣味和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者最真实的心灵需求。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开掘写作源泉,引入源头活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内在的表达的渴望才是写作的原动力,课堂作文训练能起到的是添一把柴、增一份氧、鼓一把劲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对人生缺少理解,平时又懒于读书看报,那么,再鲜活生动的素材,他也熟视无睹;再启人心智的情景,他也浑然不觉;写作必然陷入选材、立意的困境。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眼光;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立意„„”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强调写作素材的重要、写作技巧的变化,而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写作必然变成一种敷衍,要么肤浅幼稚,要么不知所云,而那些缺少思想认识支撑的 所谓的写作技巧也将沦为撩人眼目、哗众取宠的噱头,浅薄而苍白。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四、新课程下宣武区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 五、沉淀、反刍、提升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的展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仰仗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其中审美品位、文化底蕴、思想认识的作用尤其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写再多的作文,也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提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信心,更是贻害无穷。因此,作文训练应当和学生个性化的素材库建设结合起来,在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增加积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借鉴中,提升认识、锤炼表达。这样做,写作教学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思考 1(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2(理想化的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的现实困难 结束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人性之美,我们也有必要培养学生整体观照,抓住特点的能力。但是,一次训练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 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让读者对生活有领悟 人性光辉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真善美\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 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 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 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 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 年”的神话故事。可是,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 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 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一组“ 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 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 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 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 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 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 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 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例:文7、文8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 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坚持》《挑战》„„ 如果比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 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 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 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尝试虚构。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在各种现代文学体裁中,必须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体裁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虚构不同于写实,它是对现实的加工、变形和浓缩,虚构的目的是要将理性的认识化作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平凡无奇的生活碎片加工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冯骥才曾就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打过这样的比方, 他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是悟出来的。”而提到小说,他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某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然而,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虚构能力的写作训练,不宜单独进行,可以教授某些方法,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选择。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都有写前准备。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是让诗为我们空空的皮囊填充内容,填充热爱、激情、感动、趣味和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者最真实的心灵需求。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开掘写作源泉,引入源头活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内在的表达的渴望才是写作的原动力,课堂作文训练能起到的是添一把柴、增一份氧、鼓一把劲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对人生缺少理解,平时又懒于读书看报,那么,再鲜活生动的素材,他也熟视无睹;再启人心智的情景,他也浑然不觉;写作必然陷入选材、立意的困境。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眼光;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立意„„”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强调写作素材的重要、写作技巧的变化,而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写作必然变成一种敷衍,要么肤浅幼稚,要么不知所云,而那些缺少思想认识支撑的所谓的写作技巧也将沦为撩人眼目、哗众取宠的噱头,浅薄而苍白。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 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四、新课程下宣武区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 五、沉淀、反刍、提升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的展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仰仗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其中审美品位、文化底蕴、思想认识的作用尤其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写再多的作文,也不过是低水平的 重复,对提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信心,更是贻害无穷。因此,作文训练应当和学生个性化的素材库建设结合起来,在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增加积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借鉴中,提升认识、锤炼表达。这样做,写作教学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思考 1(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2(理想化的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的现实困难 结束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人性之美,我们也有必要培养学生整体观照,抓住特点的能力。但是,一次训练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 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让读者对生活有领悟 人性光辉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真善美\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一、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首先向诸位介绍一下做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的背景。 早在新教材暑期培训的时候,就接受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写必修二写作专题教学设计的任务。可是随着材料的准备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感觉到构建学期整体作文训练的必要。因为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迈上一个台阶,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探索、实践和沉淀。短时间内写作训练的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将一个学期视为一个写作训练单元,打破学段分割,将两个模块的写作专题压缩整合,可能更符合学生写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教学。以下三点便是“写作专题整合”的前期思考。 1(写作训练任务重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ppt1)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一周四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示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ppt2)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 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部分写作专题要求高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 比如必修一第四个写作专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特点,作文中要表现社会事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在写法上,重点介绍了悬念、抑扬、意外三种手法,同时还提到了巧合、张弛、虚实三种手法。在专题后面设计了五个写作练习,其中四个练习设定了具体情境,让学生续写,如“一个同学使用不久又很珍贵的一支钢笔突然不见了,有人发现另一个同学有了一支与那只完全相同的钢笔„„”;一个练习设定了主要内容,让学生完善细节,如“一位新来的插班同学,土里土气,有人对他不尊重,甚至戏弄他,他却不气不恼。期中考试,他一鸣惊人,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对写作内容的要求看,多数学生尚不具备洞穿“塞翁失马”的能力,在人情练达方面,仍需假以时日;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具体而集中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很难纵向深入,去思考“多面”与“多变”。从介绍的六种写法看,多属于文学创作手法,超越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像意外、巧合、虚实这些写法,难以用于写实的记叙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果过分强调写法,刻意通过意外、巧合制造波澜,势必造成学生写作的矫情与滥情。从五个写作练习看,都是小说式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练习,肯定能给一部分学生提供展示才情的空间,但也肯定会让一部分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胡编滥造。 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训练,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写作精英。作文练习要与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愿望结合起来,为学生表达真实的心声提供便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合理设定写作要求,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 3(写作专题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和写作能力综合显现之间的矛盾 过去和现在,很多老师都尝试着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贯通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序列。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但做起来,就会发现:写作能力不是技术性的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把一个连续动作科学地拆分为若干分解动作,逐项练习。写作总是牵一发动全身,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思考、认知感悟、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素养综合地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很难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只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决定做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难于下笔的主要原因。 写作本身不是科学,但也有规律可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使用母语的习惯各具特色,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爱写的、不爱写的、无所谓的„„);不同的脾气秉性、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主观认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每个学生 独特的写作个性。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主观认识)/个性体验/选择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它的独特性、丰富性、模糊性、神秘性。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是模糊的、更不可能是神秘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而且应该是有序的、相对科学。我们教的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所以,尽管写作教学很难形成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科学的训练序列。但是,总会有相对合理、相对科学的训练序列。 在整合这六次作文的过程中,这对矛盾始终困扰着我。整合之后,仍然解决不了这对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整合,仅仅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我相信老师们还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二、六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思路 1(以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训练重点 在学生已有的简单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基础上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我想打这样几个比方:简单记叙文如果是独幕剧,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那么复杂记叙文应该是多幕剧。它的内容更丰富,表现生活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简单记叙文如果是全景镜头,比如写事,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记叙文应该有更多特写镜头。比如写人,几个特写,可以多角度凸现人物某一特点,也可以立体地展现人物的多元个性。如果在复杂记叙文里,能把全景和特写结合起来,会形成阅读感受上强烈冲击,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果说简单记叙文是长镜头,在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地展现事件和人物,那么复杂记叙文可以使用蒙太奇,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素材按一定的内在顺序组织在一起,以此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每天早晨,姥姥领着我去菜市场,我一会蹲下看着咕咕叫的老母鸡,一会按按还打挺的鲜鲤鱼,学着姥姥的口气:“这个不错,您给称称~”卖菜的人都只是 笑不答。过年了,记忆里全是一到晚上,满屋弥散着姥姥提前准备年夜饭的腾腾热气。“你喜不喜欢吃姥姥做的米粉肉,”“我喜欢吃米粉~”我咯咯地笑着回答。 两个特写跨时空地组合在一起,以一句全景过渡,语言简洁干净,感情色彩浓厚,把过年的热烈气氛写出来了,也把姥姥的慈爱和孩子的童心写出来了。 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 ——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 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 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 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例:文7、文8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越小,叙述是具体生动的。叙述切口过大,越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 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坚持》《挑战》„„ 如果比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漫步雨中,无需撑伞,因为那雨滴由头顶含羞吐蕊的洁白槐花上落下,仿佛夫子的谆谆教诲浸入心田;而你,也宛若走回古代,走回那鼓乐飘扬书声琅琅的贡院。抚摸那历经悠悠岁月的石碑的刻痕,也许,先祖的姓名恰在其中。 雨、槐花、古柏、石刻、孔子像、国子监,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其后的,正是脉脉书香。(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二(为什么):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品得到历史的芳香,不再寻得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 么的建筑。看到这些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06《北京的符号》) 示例三(怎么做):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06《北京的符号》) 可以类比中求结论: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小而大,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报秋》《雨中西湖》可以怀疑中求新颖:逆向思维、同中求异,如张爱玲的《天才梦》,什么是天才,我是天才吗,可以假设中求丰富:比照事实,虚拟设想,推出结论。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突转中求深刻:多向思考,求索哲理。如鲁迅《灯下漫笔》:纸币换硬通,虽然亏了钱,但总比手里的纸币 一天天贬值好。但转而一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可以辨证中求全面:以感性的形象,表达理性的见解。如:冯曙光《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文章讲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一天发生在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形象:善良正直、大义凛然的贝母大爷、恶贯满盈的日本鬼子田中正二、还有一个是见风使舵、卑鄙无行的张货郎。故事的结尾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剖腹谢罪,汉奸被逐出小镇,人们在悲喜交集的情感洪流中失声痛哭。这个故事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对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中国魂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灾难的辩证思考。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的凶手不仅仅是侵略者,也包括那些品格低劣的走狗汉奸。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消灭侵略者,还意味着要根除民族肌体上的毒瘤。 第五次创编寓言、第六次尝试虚构,一方面在构思寓意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洞察人心世相、感悟生活 的能力。在构思寓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连类比附,想像虚构的能力。 尝试虚构。 虚构是指通过创造性想像,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虚构离不开想像,而想像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改造,二是创新。 在各种现代文学体裁中,必须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体裁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虚构不同于写实,它是对现实的加工、变形和浓缩,虚构的目的是要将理性的认识化作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平凡无奇的生活碎片加工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冯骥才曾就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打过这样的比方,他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 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是悟出来的。”而提到小说,他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小说是想出来的„„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 虚构,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文学思维,具有文学创作的属性,因而不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我们只把它作为对学生潜能的一种开发,鼓励学生尝试某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然而,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虚构能力的写作训练,不宜单独进行,可以教授某些方法,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选择。 5(强化认识生活、读写结合的意识 在每次写作之前,都有写前准备。特别提供了推荐阅读的篇目、和阅读思考的问题。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 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是让诗为我们空空的皮囊填充内容,填充热爱、激情、感动、趣味和思想。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者最真实的心灵需求。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 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不断产生写作的欲望,并拥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有了源头活水,学生自然不再将写作视为畏途。 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积累,开掘写作源泉,引入源头活水。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内在的表达的渴望才是写作的原动力,课堂作文训练能起到的是添一把柴、增一份氧、鼓一把劲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对人生缺少理解,平时又懒于读书看报,那么,再鲜活生动的素材,他也熟视无睹; 再启人心智的情景,他也浑然不觉;写作必然陷入选材、立意的困境。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有什么意识,就有什么眼光;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就有什么立意„„”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强调写作素材的重要、写作技巧的变化,而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那么,写作必然变成一种敷衍,要么肤浅幼稚,要么不知所云,而那些缺少思想认识支撑的所谓的写作技巧也将沦为撩人眼目、哗众取宠的噱头,浅薄而苍白。 在源头活水的开掘过程中,我们特别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生活视野是有限的、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阅读,却为我们经历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变换观察视角、激荡头脑风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如饮甘醴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内涵、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进而迸发出写作热情。高品质的阅读可以让观察生活的目光更敏锐、感悟人生的神经更发达、独 立思考的头脑更灵活。可以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写作才能。好文章,就是最好的写作老师。事实无数次证明过: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以成为写作的高手。 四、新课程下宣武区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 五、沉淀、反刍、提升 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综合素养的展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仰仗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其中审美品位、文化底蕴、思想认识的作用尤其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写再多的作文,也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对提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写作的信心,更是贻害无穷。因此,作文训练应当和学生个性化的素材库建设结合起来,在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增加积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借鉴中,提升认识、锤炼表 达。这样做,写作教学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思考 1(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2(理想化的写作要求和学生写作的现实困难 结束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人性之美,我们也有必要培养学生整体观照,抓住特点的能力。但是,一次训练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 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让读者对生活有领悟 人性光辉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真善美
本文档为【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0KB
软件:Word
页数:8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