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

举报
开通vip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第一单元 单元备: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为“走进西部”。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备: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为“走进西部”。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加以交流,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的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4.学习难点: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 《草原》                2课时 《丝绸之路》            1课时 《白杨》                2课时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一        3课时 回顾 拓展一            2课时 1  草原 课题:草原                        课型:散文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胳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学情分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亲自到过草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因此可让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对草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外,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用心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重点)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抒发感情的方法。(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学生:读熟课文,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2课时: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谈话: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思考:你对草原有什么印象? 2.指名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相机指导生字词:渲染  勾勒  羞涩 3.全班交流:你对草原有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民俗美。 【设计意图】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朗读品味,感受草原风光美。 1.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草原优美的风光。哪段是写草原优美的风光呢? 2.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这段中写得美的句子,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4.全班交流,师重点引导以下句子: 预设一: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学生谈体会的基础上,师重点引导: (1)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2)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3)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4)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预设二: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一碧千里) (2)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3)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预设三: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妙用,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配图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预设四: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并且读后评议。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美景,并通过反复朗读来在头脑中再现这种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随堂测试: 听写本课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师: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草原上的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全班交流汇报,师随机引导: 预设一: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预设二: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1)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3)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预设三: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由景及人,通过朗读、看录像、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人情美,理解文中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师: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师:“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 拓展提升 小练笔: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课后写下来。 六、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风光美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人情美      草原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民俗美 教学反思: 2* 丝绸之路                课题:丝绸之路                      课型:散文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学情分析: 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学生走进西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先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或展示图片来了解。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适合学生朗读。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感情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识记“矗立、匕首、贸易”等生词,理解“美轮美奂”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3. 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磁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板书并齐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你想了解什么?了解到了什么?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寻疑、质疑,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读后小组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这是一条        之路。 学生回答后,总结概括:友谊之路  经济之路  文明之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精读思悟,赏读积累。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思考: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 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小组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3)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师补充相关材料: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三个线索来展开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条伟大的路,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研读热情。 五、品读文章,拓展延伸,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现在的丝绸之路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丝绸之路上又曾发生过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咱们来开个交流会吧! 板书设计: 友谊之路:互赠礼品    2、丝绸之路  经济之路:经济、文化交流      伟大之路 文化之路:与开头照应 教学反思: 3 白杨 课题:白杨                课型: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学情分析: 因本文所写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可能难度较大,因此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或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初步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建设者们扎根新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正确读写“清晰、分辩、抚摸”等词语。 ▲2.摘录稳重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4.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2课时: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表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板书并齐读课题。 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初步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初步感知,合作交流,谈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说明。 当堂测试: 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1.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 xī    、有力…… 2.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 mō    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3.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 rù chén sī          。 二、形近字组词 晰(    )  浑(    )  辩(    )  戈(    )  疆(    ) 淅(    )  挥(    )  辨(    )  我(    )  僵(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戈壁    (    )的界限  (    )的身影 (    )的白杨树  (    )地抚摸  (    )地闪过 浮起(    )      想起(    )    欢迎(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精读领悟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6.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段展开教学,学深学透,不仅使学生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及特点,还使学生学会表达方法,体会爸爸和孩子当时的心情。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课文中画出来。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5.体会写法  师: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由文本入手,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四、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沉思……                  情 3  白杨      沉思…….        心      思 沉思…….                愿 教学反思: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内容:教材14-16页      课型:略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中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等,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 ,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读“妖娆、机械、开凿、巍峨、媒体、狰狞、撕扯、杯水车薪、废寝忘食”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认识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师: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指名谈拉萨印象。 2. 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初步了解拉萨和青藏铁路,了解当时修建铁路的背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结合阅读提示,设疑,自主研读 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句子,看看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文章层次,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四、自学合作探究 1.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2.学生自学,组内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方面: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自由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抓住两个“最”体会修筑铁路之难。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修筑铁路的艰难。 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他们说了什么?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建设者们如何战胜困难。 句子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自由读这段文字,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昼夜”“反复”“终于”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建设者们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句子二: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低下了高傲的头! 自由读这段文字,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来体会建设者们的豪情壮志,体会他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文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建设者们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体会他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五、总结升华,拓展提升。 1.播放录像:西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2.假如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 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学生写作,并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共同心愿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天气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内容:教材18-20页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西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讨论和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并开展活动,从而增进对彼此的相互了 解。这次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并付诸实践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策划与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随后安排的“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同时也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是讨论与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开展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介绍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学习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 教师: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风土人情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口语交际课 第2课时:习作指导课 第3课时:习作讲评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讨论,取长补短。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4)……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地策划活动方案,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五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同时了解书信和信封的格式,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学生开始写信,教师随机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课  教学过程: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1)学生讨论。(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不同层次的习作的指导,使学生了解习作应注意的方面,同时借鉴优秀作品的长处,找出共同的缺点,为后面的自批作文做铺垫。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修改的地方,从而充实内容,使内容更丰满。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修改,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再行整理,写成书信,进行邮递。 1.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2.工工整整的写在信纸上,邮递出去。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一 口语交际: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习作: 书信的格式: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 信封的格式: 邮政编码 收信人的地址  姓名 寄信人的地址、姓名、邮政编码 回顾·拓展一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 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交流起来应该不难。但在交流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时,可能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大比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 学习目标: ▲1. 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3. 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和趣味语文的小故事。 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和趣味语文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第2课时:趣味语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设计意图】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相交流,在交流中领悟文章的写法,在交流中升华对西部的认识,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导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趣味语文 1.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的用处,并在写作时要恰当使用标点。 二、趣味交流。 1.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趣味故事,现在咱们大家来一起交流。 2.学生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畅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乐趣,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回顾·拓展一 走进西部 刘禹锡《浪淘沙》 趣味语文:标点的妙用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当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教学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29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重点)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学会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难点)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2—14课时。 精读课文6—7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课题:5  古诗词三首 课型:诗歌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结合注释,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精读领悟,合作探究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延伸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随堂检测 默写《牧童》。 课后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散文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又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然后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毡帽、幼稚、咀嚼、驼绒、袍子”等生字词。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抄写喜欢的句子。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能结合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3. 学习作者揣摩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创设情境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精读领悟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随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ānmào   xièméi    jìmò  shāmò  miánǎo (   ) (   ) (   ) (  ) (   ) 二、选字填空 煤媒 (  )炭 (  )介 (  )体 (  )矿 漠寞  沙(  ) 寂(  ) 冷(  ) 荒(  ) 三、找一找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增加--(        )   幼稚--(        ) 寂寞--(        )   清脆--(        ) 暖和--(        )   安静--(        )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驼咀嚼          谈驼铃        淡淡的忧伤 看驼毛        深深的怀念 问去处 教学反思 7.祖父的园子 课题:祖父的园子 课型:散文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课后反思: 8、童年的发现 课题:童年的发现 课型:记事 教材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情分析: 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理解重点句及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体会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激发学生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以及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课堂检测: 组词。 梢( ) 妨( ) 构( )迷( ) 某( ) 胞( ) 稍( ) 防( ) 沟( )谜( ) 谋( ) 抱( ) 修改病句。  1、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2、麦子已经成熟了,真是丰收在望。  3、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课后反思 9.儿童诗两首 课题:儿童诗两首 课型:略读 教材分析: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4.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象的季节,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点拨入题: 高洪波是个著名作家,他以《我想》为题,写出了一个孩子春天里的美好想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儿童诗两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读,感知内容 1.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点拨策略:引导学生一节一节地体会: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三、再读,体验情趣 1.你能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2.点拨策略: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读第二节);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我”把自己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体验春天的快乐……(读第三节);阳春三月,绿草成茵,花繁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读第四节);我是个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听话的孩子……(读第五节)。 【设计意图】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老师引读课文,用语言描述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 四、三读,鉴赏表达特点 1. 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想象,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的变化,有什么变化? 2.点拨策略: 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还有干旱的大地、混浊的河流、沙尘暴,社会治安、国家安全等也可以触发我们的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设计意图】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五、学习创编,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2.提供范例指导: 请同学们评一评,诗以什么为凭借,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描述了怎样的情境? 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模仿创编,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儿童诗,让学生模仿习作,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六、迁移课外,拓展学习 读《童年的水墨画》,写一首小诗。 第二课时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3)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两首儿童诗除了意境优美,适宜引导鉴赏性阅读以外,文本的多元想象的特点,又特别适合模仿习作,通过写诗,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1.我的梦想是…… 2.阅读儿童诗。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我  想:      丫    汲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童年》,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童年的诗和故事,转而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生活。 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图中表现的是关于孩子们进行小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图中只有守门员和观众,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意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童年的诗和故事,转而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生活。学生会很感兴趣,有表达的愿望,难点是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看图习作难度不大,童年趣事虽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选材上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通过说趣事使学生表达童年的美好,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2.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3.指导学生学会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说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4.记事的内容具体,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通过叙事写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范文一至两篇。 学生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难忘的童年 第二课时:指导习作 第三课时:完成习作 第四课时:修改讲评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生活导入。 1.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 师:同学们,你的童年生活有趣?你愿不愿意把你的有趣故事介绍给大家?今天咱们要开个小小的座谈会,主题就是《说说我难忘的童年趣事》。 2.谁来说说什么是有趣的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张扬个性,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态,乐于表达。 二、教师示范,介绍一件趣事。 1.老师讲述一个童年有趣的故事。 2.学生评议有趣在哪里。 【设计意图】课堂即生活。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自身极具亲和力。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如同是自己的朋友一般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可亲近的。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三、自由交谈,介绍自己的童年趣事。 1.教师提示: 把自己的有趣故事说给大家听,大家一定会很快乐的。你愿意让大家快乐一次吗? 2.提示方法: 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生活细节说出来。让大家听了十分开心。如果能说出自己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就更棒了。 3.学生默想自己的童年趣事。 4.小组学生充分交流,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5.小组评选谁说的最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乐地回忆童年的有趣活动,把童年中难以忘怀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四、集体交流、评选最佳 1.教师引导激励: 下面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都是评委。 交流完之后,我们要评选一次故事大王。看看是今天的故事大王,好吗?最后,老师要根据大家的评议,选出最佳评委若干人。 2.教师提示方法: (1)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生活细节说出来。 (2)要注意说的表情和姿势,可以带上动作。 3.代表交流。 4.学生评议。说说谁讲的好,好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 5.评选故事大王。 6.评选最佳评委。 【设计意图】评选故事大王和最佳评委,激励大家敢说会说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1.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童年是那会飞的梦,是那一串串有趣的“冰糖葫芦”上的笑声,是那一朵朵飘舞的雪花……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好吗? 2.教师提示: 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3.教师激励:比一比,看谁说的事情有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使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细心读一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出示习作要求: (1)写看图作文。 (2)如果你不想写看图作文,也以写童年趣事。 (3)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写完后把作文念给他人听,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 3.今天,我们就围绕“童年是欢乐的、有趣的”这个中心,记童年的一件趣事,好吗? 4.指导理解“趣”: (1)同学们,你觉得哪些事是趣事? (2)其实啊,这个“趣”字,我们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它? ①意趣: 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虽然稚气可爱,可反映了你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意趣”。 ②情趣: 童年时的你,天真可爱的,极富情感,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同样很有趣,是一种“情趣”。 ③乐趣:童年与欢乐应该连在一起。爱玩、寻开心是你的特点,所以常会有许多寻开心的“乐趣”。 ④傻趣: 你常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你纯真的心。 5.我们正处于童年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谁没有趣事呢?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6.教师简要提示: (1)要突出“趣”字。  (2)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打雪仗,可以是做游戏……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趣”字,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捕捉生活的有趣素材,使习作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习作。 三、充分交流,开拓思路。 1.小组学生充分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自由上台说说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2.在小组内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教师提出要求: 谈的时候,要尽量讲清楚你是怎样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然后按平时惯例,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发言,当一个同学讲完后,其他组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等一下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发言。 3.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教师相机点拨,拓宽思路。 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以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4.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把思路打开。 教师强调:在习作时,想想自己最想写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如何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完整,写清楚。要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出自己心里的有新鲜感的语句 5.再读习作提示,拓展思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把思路打开,使学生易于表达。 四、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1.范文引路(教师出示范文): 童年趣事 童年是由纯真、幼稚的故事串成的美丽珠链那充满幼稚和欢乐的珠链中,一件件有趣的往事,就像一朵朵开放在我的心中,无比艳丽,无限诱人。 那是在我家院子里的晚上,“决来呀,我们来捉迷藏,快来,快……”我一边喊着院里的小香出来,一边寻找着藏身之地。小香闻声赶来,你藏我捉,你捉我藏,玩得不可开交。 这回又该我藏了,我东看西望,突然眼前一亮,咦?那是什么,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咦?月亮怎么跑到脸盆里去了,我一定要做一次好事,把月亮捉住让大伙看看我的本领多大。说干就干,于是我小心地把另一个脸盆猛得盖在那个盆上,高兴地叫:“小香,快来,我捉到月亮了,快来呀!”小香急忙跑来,“月亮,在哪里呀!”我把脸盆搬进房里,慢慢地打开脸盆。咦,月亮呢?月亮怎么没了,我没有打开过脸盆呀!我哭着闹着要月亮,奶奶答应,明天晚上再给我捉一个…… 瞧!这就是我的有趣的童年生活,是多么欢乐幼稚呀! 2.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教师点评和小结: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点评习作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写作的智慧,酝酿写作的情趣,打开写作的思路。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拟题,点拨写作 1.教师指导: 写童年趣事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要详细写,特别是有趣有意义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指导学生阅读自己搜集到的成功范文,体会别人的表达方法。知道学生体会别人成功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具体描述生活细节的方法。 3.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1)发生在你的童年的许许多多的事情中,哪一件你觉得既有趣又有意义?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人参加?经过怎样? (3)这件事是怎么有趣的?有什么意义? 4.自主拟题,打开习作思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内容,尝试个性化拟题。 例:《难忘的──》《xx,您好吗》、《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哈哈!想起来我就想笑”》《童年趣事》、《xx(指物)的故事》……) (1)交流自拟的题目,欣赏及评点。 (2)总结点拨写法: 如写《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题目,可这样指导:宜采用倒叙方法。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可借助一条线索将它引出,它可以是一句话、一首歌、一件日常用品、一幅照片等,引出一段生活经历的回忆,写出自己的一片真情。这种睹物思人、借物写人的文章,在叙述往事时一定要动真情,要重视自己心理活动的展示,在叙事基础上结合描写、抒情,篇末宜点题。再如写《xx的故事》,可这样点拨:这样的文章,一般适用第一人称来写。人和物的关系,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比如人和物发生了什么联系,这一联系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最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等等。“故事”要写清楚。“物”的形状、来历、特点、作用也应写具体,能给人一个鲜明的、使人的情感有所依傍的基础。要注意“物”的特殊作用,作些必要的铺垫、渲染,挖掘出这个“物”的精神价值、情感因素。写作时要物人一体,活色生香。在情感表达上,应力求含蓄、蕴藉,让它慢慢地从物体中渗透出来,做到浑然一体。 【设计意图】既给学生松绑,引导自由作文,又把有效的指导融入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慢慢地从生活中渗透出来,做到浑然一体。 二、再次激励,激发写作激情。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和周围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很多事情,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无法忘怀的事写下来。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成功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再次提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文章初稿。 四、写作 。 教师在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设计意图】1.要学生乐于作文,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让学生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情感来决定。2.学生习作的时候,正是个别化教学最好的时机。教师应该提高巡视效率,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提示,激励交流。 把自己的作文与大家一起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你写的有趣的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你自己也一定会开心的。 二、交流佳作,评议修改 1.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用波浪线划下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弥补自己不足,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一个现时的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作及时的点评。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写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三、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学生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四、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评点,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表扬。组织评选班级最佳… 【设计意图】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了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评价别人的习作,有时会在评议中甚至引发正义和冲突。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板书设计: 难忘童年 童年趣事  意趣 情趣  乐趣 傻趣 回顾·拓展  二 教材分析: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引导。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 “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学情分析: 日积月累学生能够在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可能不懂,可简要给予解释。不做过多的要求。对高尔基的《童年》,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不光有快乐,也有苦难,比较困难。 学习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1)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读书方法: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全班交流。 (3)归纳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课外书屋  高尔基《童年》 教学反思:
本文档为【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68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3KB
软件:Word
页数:94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14
浏览量:24